达州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达州市通川区凉水井社区 郑安政
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完善“少取”的基础上,加大“多予”力度,加快“放活”步伐,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适合我国国情的反哺农业的政策体系,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的概念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把城市和农村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通过城乡融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格局。
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镇乡及农村地区仍然是达州市加快发展的主战场。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构建和谐达州的必然选择。首先,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城乡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全面对接和整合城乡各类资源,从而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次,统筹城乡发展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大城乡资源整合和对接力度,充分发挥城乡双方的优势,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城镇经济发展的空间,从而提高城镇的综合竞争力。第三,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制度改革,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基本权益和合法利益。总之,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经济建设的要求,更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达州市城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达州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地区,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城乡一体化趋势开始显现。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历史和体制原因,达州市与全国其他省市一样,城乡二元结构也比较明显,城市和农村之间固有的一些体制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甚至城乡之间某些方面的差距呈现拉大的趋势。
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传统思想观念和做法,人为地在城乡之间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如县、乡镇、村三级经济发展缺少协调,如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医疗、科技资源配置与城市比重严重失衡,阻碍了农村的快速发展,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资源开发滞后:农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明显趋势。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生产力水平偏低,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不强的特征并未根本改变;矿产开发利用不够;旅游景点的开发程度与景点的知名度和内涵极不适应。据统计,近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滞后:这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难点问题。城市与农村政策还没有完全接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生活质量差异性依然存在,农民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出现了许多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现象,从而加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放慢了城市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障碍,削弱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二元体制下的户籍政策,形成了封闭的城乡关系,造成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机制的缺失。农村的土地制度,农村宅基地等还在增长,没有实现居住性转移。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尚未完全建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水平较低,农业保险发展迟缓;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基层财政转移支付面临诸多问题;不平等的教育体制,歧视的就业政策等制度层面的制约因素,都对农民市民化进程产生了重重障碍。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把握科学发展基本内涵,在确定城乡统筹发展理念上求突破。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定则社会安。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达州城乡一体化建设,就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理念和基本内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要使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理念真正成为行动的指南,始终要把促进城乡统筹的工作作为各级党政、各部门工作的重点来抓。
(二)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求突破。统筹城乡发展,本质上就是要打破过去城乡分割二元体制,建立城乡协调发展新机制。首先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与土地流转紧密结合的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人为划分(统称居民户口),真正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使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其次是规划先行,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不是把所有的农村变为城市,而是要促进城镇合理布局、空间协调,促进城乡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城乡生产力的发展。要在政府宏观规划中统一编制城乡建设规划,绝不能城乡规划分离。在规划中,要按照组团发展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产业发展布局及功能配置,包括粮食安全的农网保护区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农民集中居民区规划、生态保持区规划等;统一规划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等,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水平;大力推进干线路网建设,同时要把环境、交通、电力、教育、文化、卫生等具体指标科学地融入其中。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及救助体系。加快城乡居民与农村居民保障水平的接轨,目前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制度上解决农村人口的基本生存问题,缩小城乡农民之间的收入差别。二是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是探索最新的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四是加快解决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五是构建能够覆盖全体公民的公共保障、文化卫生和教育网络,解决好养老、医疗、就业、子女入学社会待遇。
(四)加大经济发展力度,在拓宽城乡发展空间上求突破。当前县、乡(镇)两级财政收入基本与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成正比,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几乎处于静止状态,部分村出现减收,原因是县、乡(镇)两级财政有税收分成,只要社会经济增长它就会增收,而村级经济没有税收分成,同时由于企业转制,资产彻底转让,村级集体收益性资产减少,加上建设用地宏观调控,发展后劲不足,收入呈下降趋势。因此,对村级经济发展要有一个正确合理的定位,是自身发展还是财政转移支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思路,然后根据明确的定位来统筹发展县、乡(镇)、村三级经济。
(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公共财政在向农村倾斜上求突破。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最终目的是在于缩小城乡差距,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因此,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以乡村道路、农村自来水、闭路电视、通信(当前主要是宽带上网)、医疗卫生机构等为核心的基础建设,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社社通碎石公路、户户通人行水泥便道,彻底解决农村居民的出行难、看病难、上网难、饮清洁自来水难、文化生活枯燥等现实问题。
(六)建立符合农业特点和农村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我国城乡金融发展长期不平衡,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农户和农村企业仍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信贷约束,同时农村闲散资金大量外流。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最重要的举措是引入竞争机制,特别是在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方面要迈出更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