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中国大陆油价为何易涨难跌?
来源: | 作者: | 时间:2013-07-09 | 576 次浏览 | 分享到:
    光棍儿节那一天,国际油价跌破60美元。近日,国际油价甚至低于55美元一桶。与国际油价紧密接轨的美国汽油价格跌到每加仑2.3美元,折算成人民币,合每加仑15.64元,换算成升,是每升4.15元人民币。
而国内油价呢,拿广东来说,国三标准93号汽油每升6.25元人民币,这样一比较,就可以看出中国油价只涨不跌的态势。
    这种易涨难跌的态势,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就是价格刚性。国际油价之所以存在较强的价格刚性,是因为这样一种假设,即地球石油资源迟早有一天会被开采殆尽,而新兴经济体的高速经济增长对石油资源的渴求会导致石油产品长期的供不应求。这种假设导致石油价格长期居高不下,而石油价格的飙升也制造了前几年的国际性通货膨胀形势。

    然而,华尔街危机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人们大力压缩燃油支出,一些金融投机机构的困难也导致石油期货品种的炒作之风减弱,于是,石油价格走势急转直下。就好比以“人多地少”为炒作题材的日本房地产价格泡沫,也架不住全球金融市场危机的打击。

    国际油价的大跌,直接导致一些主要国家燃油消费价格的明显下降,而中国市场上的燃油价格却迟迟不见下降,号称与国际油价接轨的国内石油巨头们难道只是在“油价上涨”时搭涨价的顺风车?这个问题与国内石油巨头们的道德问题无关。
  
    中国石油价格未能随着国际油价下跌而起舞,即中国油价短期内易涨难跌的原因在于中国燃油产品特殊的供求体制。
    首先,从供应体制来讲,国内燃油供应处于高度垄断的状态。真正能够对市场油价产生决定性作用的石油巨头都属于国有垄断巨头公司。无可否认的是,这些国有垄断企业在历史上,为了国家利益长期维持较低的油价水平,在减轻宏观经济通货膨胀压力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国内油价长期低于国际市场油价也是事实。在前几年国际油价大幅度飙升的情况下,国内油价也跟风上涨,对过去的历史欠账也算一种弥补。
    那么,当国际油价下跌,国内消费者普遍要求国内油价虽只下调的时候,国有垄断公司却很难做出调整,除了体制固有的决策缓慢因素之外,价格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在发改委手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发改委来讲,国内油价如果与国际油价接轨太紧密,浮动过于剧烈和频繁是否有效率也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从需求方面来讲,国内燃油开支可以从政府财政支出开销的居多。无论是用油企业还是政府公务用油,均不存在按照收入情况调整燃油开支的压力。美国公务用车也会用到联邦和州财政支出,其预算压力却是比较大的,私人经济实体更不用说了。因此,欧美经济不景气直接导致燃油需求大幅度减少,燃油消费的量少了,油价自然会相应下跌。相反,中国经济不景气对国内燃油消费需求量的影响极为有限,需求量既然下降幅度十分有限,供应方自然没有降低油价的压力。

    第三,中国政府更希望看到油价的长期稳定。不但油价,中国政府对所有产品和投资品价格的期望都是稳定,所谓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油价涨起来,国内垄断巨头们向国家财政伸手的胃口就不好意思太大,如果油价跟着国际油价大幅度下跌,政府对相关企业的财政补贴压力也会随之增大。

    石油号称现代世界的血液,是二十一世纪各国争夺的战略性资源。解放初期毛的自力更生政策,使国家丧失了“石油危机”前长达三十年的利用亚非拉廉价石油资源战略机遇期。过去几年,中国石油巨头们全世界寻找石油资源,估计付出的价格都不会低,如此情况下,又怎么可能指望国内油价短期内能够大幅度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