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特色经济 助推会理跨越发展
来源: | 作者: | 时间:2019-11-01 | 851 次浏览 | 分享到:

特色经济 会理跨越腾飞的翅膀

——来自凉山州会理县的调查报告

地处四川攀西腹地金沙江畔会理县,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至今已有2118年历史。会理面积4500余平方公里,山川秀美,资源富集,不仅铁、铜、镍、锌等矿藏储量丰富,而且烤烟、石榴、蔬菜等经济作物久负盛名,因此历来享有“攀西明珠”美誉。19355月,红军在皎乎渡巧渡金沙江,中央召开会理会议,又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了进行光荣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和课堂。

近年来会理县委、县政府以加快发展为己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全县9大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GDP实现52.27亿元,同比增长14.9%;工业增加值实现21.07亿元,增长26.7%;民营经济增加值24.6亿元,增长1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91亿元,增长14.6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4.99亿元,增长47.89%;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9.95亿元,增长18.71%;农民人均纯收入3764元,增长14.48%。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首次进入西部百强县行列,居第91位,荣获全省少数民族类区先进县第2名。

我们在会理县调查后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会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是县委、县政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建设的结果;从实际出发,依据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为会理的跨越腾飞插上了翅膀。

 

依托资源规划科学发展项目

胡坤同志20059月由越西县调往会理工作时,会理经济社会经过多年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正处于科学发展新跨越的临界点、转折点和新起点。对此,他带领“一班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会理放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格局中去定位,明确地提出了“立足科学发展,着眼创新发展,着力跨越发展”的知道思想和坚持“233”的发展思路,即:抓住两个增创(增创产业发展优势,增创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加快三个转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加快城乡分割向区域一体化转化),实现,三大任务(工业强县,撤县建市,构建和谐会理)。

富民强县,发展工业是关键。在确定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后,县里根据当地的资源情况,进一步明确地制定了集中精力抓好以力马河、甸沙关、鹿厂、红旗四个工业集中区为龙头,以黑色及有色金属、非金属、农产品和生物化工四大板块为重点,切实抓好铜镍、铅锌、钒钛铁、煤焦、生物化工和农特产品六大产业集群的规划方案。

会理是四川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第一大县。针对会理过去对资源粗放开采、工业链条短、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对县城经济起支撑作用的骨干项目的状态,胡坤提出了承接昆明大经济圈、依托大企业、争取大项目、拉动大发展的工业强县战略,首先瞄准铜镍市场谋篇布局。他带领有关部门领导四下昆明,两上成都,六到西昌,对市场进行考察论证,和有关方面商谈,适时向州委、州政府提出以市场配置资源,重新调整铜产业发展布局,变资源输出低位资本输出地,打造县域工业龙头的主张。终于在20066月落实了与云南铜业、凉山矿业合作,投资15亿元在会理建设四川省最大的铜镍冶金项目。该项目2008年建成投产后,每年生产阳极铜板10万吨,镍金属1万吨,硫酸30万吨,铁精砂30万吨,镁35万吨,年工业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年税收达4-5亿元。

我国是贫铜国,自给能力不足40%,国家产业政策规定铜冶炼产能必须达到10万吨以上。凉山矿业2005年产铜精砂石1.5万吨,显然不能满足项目产能需求。对此,胡坤在对该项目的论证和洽谈中,建议企业立足市场配置资源,一方面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方面扩充县内资源,扩展周边资源。2007年,凉山矿业铜精砂产量即可扩大到3万吨,整合会理、会东两县铜矿资源可再增加2万吨,同时凉山矿业采取矿权依法有偿转让、参股、控股等方式取得四川木里、云南滦平、弥渡县的铜矿资源,2010年铜精砂产量即可达到10万吨左右,从而切实有效地解决项目的资源需求。

资源富集的会理充分依托资源优势打造重点项目,除铜镍外,并举的还有:会锌公司建设6万吨氧化锌生产线,形成10万吨电解锌生产能力后,工业产值可实现59亿元;川威集团投资3亿元新增200万吨铁精砂洗选规模,“十一五”末将达到500万吨生产能力;益门煤矿将生产能力提升到500万吨等等。全力打造这些龙头企业,不仅实现了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集中,而且通过大工业、大项目、大企业,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夯实基础确保发展目标实现

胡坤同志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必须打好基础,发展地方工业,同样要把基础夯实。为确保各项发展目标如期实现,以胡坤为班长的“一班人”在引进项目和产业同时,就力求做到“四个优先”和“两个创新”。“四个优先”即:优先把项目放在推进会理发展战略地位来抓,优先水、电、路、能源、通讯等综合资源配置,优先推进企业发展的各个要素激活,优先打造优质的发展环境。“两个创新”即:创新开发建设模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新型的政企关系,用一流服务,打造一流环境,为企业创造一流业绩打好基础;创新构建新型共同体的新机制,共同维护企业、政府和当地群众三方利益,实现企业利润和政府利益的最大化。

为了夯实发展基础,胡坤率领班子成员呕心沥血,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一是着力打造工业园区。为推进项目建设,胡坤提出了政府办园区、企业办项目的思路,政府前期集中投入1000万元资金,全力抓好力马河工业集中区铜镍冶金项目建设用地征占、补偿工业,以“六统一平”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顺利建设投产打好了基础。

二是着力改善环境条件。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水、电、路一直是会理的短腿,也是制约会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鉴于多项工程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胡坤和班子成员共同研究后,决定在“十一五”期间投资7亿元,以解决水、电、路三大难题,倾力为企业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投资3.8亿修好园区到鱼蚱、凤营、盐边等三条公路,以畅通进出口通道;投资1.2亿建设大海子水利工程,实现年均供水600万立方米,解决水源问题;投资2亿抓好电源、变电站和电网建设,解决电力问题。从而为项目落户会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着力搞好协调服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胡坤多次主持召开协调会,并成立由县委、政府领导和国土、环保、水利、林业、经济、发改及区、镇等部门的一把手组成的项目服务协调组,按照归口管理、分工合作、包干负责、责任到人、限期完成的原则,积极做好各项目建设的协调工作。

着眼特色探索富民强县新路

会理物产丰富,享有“中国石榴之乡”、“天府云烟之乡”的美誉,还是国家“黑山羊核心群繁育基地”。在狠抓工业产业的同时,在推进会理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跨越方面,会理县委、县政府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再提,努力做强做大黄(烤烟)、红(石榴)、黑(畜牧)、绿(生态农业)四大特色创业,各项工作也开展得扎扎实实、卓有成效。

烤烟产业:县里以实现质量、规模、效益、品牌四个全省第一为发展目标,按50万担的标准组织生产,走“烟叶+复烤+废旧烟叶利用”的循环经济路子,严格双控,突出合同的刚性,确保烤烟计划调减,农民收入不减,使质量和效益得到了保证。

石榴产业:县里以确保全国石榴第一大县为发展目标,走“剥皮+储藏+果汁深加工+其他衍生生产”的发展模式,着力抓好22个石榴生产标准化示范镇建设,使石榴种植面积稳定在14万亩左右,在现有产量9000万公斤的基础上,年产量增加1500万公斤以上。

畜牧业:主要是抓好“双百万工程”。即黑山羊、生猪和草食性畜商品出栏率达到200万头,小家畜商品出栏率达到200万只,用规模效益把会理打造成全省优质黑山羊、生猪基地。

生态农业:通过实施4+2”工程,即麻疯树10万亩、印栋10万亩、红豆杉5000亩、华山松20万亩,外加烤烟后续产业和石榴产业,努力打造亿元级林业后续产业。

富民强县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使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会理县还注重为民办实事。根据全县经济镇长情况,积极启动职工住房公积金,不断提高财政资金投入比例;把全县干部职工菜篮子补贴列入财政预算,全年补贴的财政资金达550万元;在未列入国家试点项目县的情况下,今年投入财政资金1480万元,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从20071月起,县财政对返城无业知青和下放回城无业城镇居民给予资金补贴;去年投入380余万元购置公务用车31辆,为29个边远乡镇解决了出行难问题等。

会理县的各项工作实实在在,经济社会发展有目共睹,县里的干部和群众反映:取得这些成绩,县委书记胡坤功不可没。

同时,会理县的领导也期望我们向省里反映:希望省级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从政策上、资金上加大对民族自治地区的倾斜力度,以帮助他们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