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2008:外国媒体眼中的“动感中国”
来源: | 作者: | 时间:2013-07-09 | 401 次浏览 | 分享到: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国内外媒体以罕见的篇幅和频率向世界报道中国的人和中国的事,这些传遍全球的文字、照片和广播电视新闻,让世界各国都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这个东方国家的形象。

    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2008年,中国遭遇严重冰雪灾害举世关注,8.0级汶川特大地震撼动全球。中国政府及中国人民以罕见毅力与乐观的精神闯过难关。

    在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外国媒体既关注中国国家领导人亲赴一线,也关注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美联社:中国继续奋力应对50年来最严重的暴风雪;中国政府表示,正在全力控制局面。胡锦涛主席主持召开紧急会议,温家宝总理前往一些受灾省份视察。

    俄塔社:抗御多年未遇的雪灾已成为全民运动……财政和民政部已向灾区拨款1350万美元,100万名警察和近50万名军人也投入到救灾行动中。

    法新社:中国总理温家宝今天出人意料地出现在广州市的主要火车站;广州旅客大声问候温家宝并围住他与他握手。

    5月的汶川则让外国媒体深刻感受到强烈的中国心跳,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开放信息,一些外国媒体记者,沿着损坏的公路徒步向震中前进,一路上记录下数不清的中国军人和老百姓共同奋战的感人镜头,并得到当地政府的全力帮助。他们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灾情,也向全世界传递了坚强不屈的中国精神。

    美国《纽约时报》: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进入地震地区,捐款金额刷新纪录,这种民间反应非常惊人,而且是自发的。

    英国《泰晤士报》:志愿者们身上穿着印有“我爱中国”字样的短袖衫,把受伤人员从救护车上抬下来,开着自己的车把饮用水送给无家可归者。

    德国《新德意志报》:北京和上海的步行街上到处都是身穿红白色T恤衫的年轻人,他们手举国旗和标语牌,拿着捐款箱。不是国家下达了命令,而是因为他们想帮忙,想为国家承担起责任。

    超乎想象的精彩盛事

    8月,刚从地震伤痛中走出的中国为世界奉献了第29届奥运会,历史性地向全世界展示了一次精彩盛事。

    北京奥运会为记者采访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新闻发布会频率也比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都高(在开幕前的10个月中,新闻发布会达100场);而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也大大方便了外媒在中国的采访,如外国记者不再必须由中国国内单位接待陪同,外国记者赴开放地区采访,无需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等。奥运期间,共有上万名外媒记者深入到奥运和北京各处,描绘了一届灿烂的盛会、一个日益开放的国家。

    美联社:在很大程度上,这个新兴的超级大国获得了曾热切希望从这届期盼已久的奥运会中得到的东西;转播赛事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更“激动”:共有2.11亿美国人观看了比赛,创造了美国有电视以来最高的收视纪录;北京奥运会可能是1896年雅典奥运会以来,最令人难忘的一届夏季奥运会。

    路透社:北京奥运绿色规划,助力城市长远发展,并给北京市民留下环境改善的遗产。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中国因为成功举办奥运会而赢得了国际尊重。

    日本《每日新闻》: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出现了一个“和”字,中国走向与大国相称的“和谐社会”之际,就是国际社会消除“中国威胁论”之时。

    路透社的总结颇具代表性:北京奥运会不仅让全世界见证了体育的辉煌,同时也展现了现代中国的强大;自豪的中国举办了史诗般的奥运会。

    奥运会之后,外国媒体也对中国对未来的信心予以评价。加拿大《环球邮报》称:中国倍感自豪的公民在向奥运会深情道别时,都做好了迎接如下更大挑战的准备:环境问题、贫富不均、社会改革……

    最佳的国家形象代言人

    无论自然灾害还是奥运盛会,年轻的志愿者成了外国媒体眼中“动感中国”的化身。《纽约时报》评论认为,中国的志愿者大军对全世界发出了中国形象的最强烈信息:年轻、有期望、自豪、爱国。

    英国《泰晤士报》:地震催生出以前在这个国家不曾看到的现象:全国各地的卫生工作志愿者已成为救灾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自城里的私家车队停了下来,穿着考究的城市居民向这些灾民分发瓶装水和饼干。他们大部分都是私营企业家……

    加拿大《环球邮报》:四川地震催生了一种显著变化:一种大规模的草根志愿者运动。这可能是历史性时刻,初步显示这个帝王统治数千年的国家出现了广泛的公民社会。

    厄瓜多尔《商报》:东道主的夺金热潮、壮观的体育场馆以及高科技的普遍应用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毫无疑问,年轻的奥运志愿者更是给世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们是这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最佳的形象代言人。

    开放自信的“动感中国”

    奥运会之后,“动感中国”仍在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继续着。美国《金融时报》评论:30年接近10%的复合年增长率已使中国的人均收入增至约2500美元,中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美国《侨报》时评指出,中国的社会意识正在加速朝着包容、多元的方向前进,“李宇春”不单是一个人名或个体,而是一种娱乐现象与社会思潮的代表……

    10月,国务院颁布了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它使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在华采访更为便利。“这不仅是中国政府更加开放、自信的表现,更是中国政府与人民对于外国媒体能客观、全面报道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信任与期待。”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主任单晓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