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四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来源: | 作者: | 时间:2019-11-25 | 110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四川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特征

与全国存在阶段性发展差距、各市州分属四类不同收入地区和分处四个工业化时期、城镇化进程普遍滞后,是四川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特征。

(一)与全国存在阶段性发展差距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保持了年均增长8.2%的经济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1.1 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恢复到改革开放前的水平———全国第六位。应该特别指出的是 2017年湖北的地区生产总值只比四川少 457 亿元,四川省经济总量全国第六的位置并不稳固。

四川虽然是经济大省,但却大而不强。2017年四川人均生产总值为 44651 元,仅居全国第22位。虽然超越黑龙江和青海,比 2016 年提升了两位,但仍然低于重庆(63689 元,全国第 10位)、陕西(57266 元,全国第 12 位)、宁夏(50917元,全国第 15 位)和新疆(45099 元,全国第 21位)等多个西部省区市。目前,四川经济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三大阶段性差距。

1.人均产值存在阶段性差距。2017 年四川人均生产总值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四分之一以上,按照国际公认的划分标准,四川仍然属于全国 10个低收入省区之一。

2.工业化进程存在阶段性差距。非农就业比重是衡量工业化进程的国际公认指标,早在2011 年我国非农就业比重就已超过 65%的分界线,进入工业化中后期。2017 年我国的非农就业比重预计为 73%,按照目前的发展进程,预计在2025 年前我国的非农就业比重就将达到 80%,进入工业化的后期即基本实现工业化。2017 年四川的非农就业比重仅为 63.2%,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

3.生活水平存在阶段性差距。2017 年四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0580 元,比 25974 元的全国平均水平低五分之一以上。居民收入水平决定其生活水平,2017 年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 29.3%,按照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划分标准已达到 30%以下的富裕水平。同期,四川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为 35.2%,与全国相差 5.9 个百分点,仍然处于富足水平。

(二)各市州分属四类不同收入地区

按照人均生产总值与全省平均水平之比,全省 21 个市州分属相差悬殊的四类收入地区。

1.攀枝花和成都 2 市,人均生产总值与全省平均水平之比超过 1.5∶1,为本省高收入地区。2.自贡、德阳和乐山 3 市,人均生产总值与全省平均水平之比在 1∶1—1.5∶1 之间,属于本省的中等偏上收入地区。3.泸州、绵阳、遂宁、内江、眉山、宜宾、广安、雅安和资阳 9 市,人均生产总值与全省平均水平之比在0.75∶1—1∶1之间,属于本省的中等偏下收入地区。4.人均生产总值与全省平均水平之比在 0.75∶1 以下的低收入地区是广元、南充、达州、巴中、甘孜、阿坝和凉山 7 个市州,属于本省的低收入地区。其中,巴中与全省平均水平之比仅为 0.41∶1。

(三)各市州分处四个工业化时期

在四川工业化进程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7 年的背景下,全省 21 个市州的工业化进程又相差悬殊,分别处于四个不同的工业化时期。

1. 非农就业比重超过 80%,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只有成都市。

2. 非农就业比重在 65%—80%之间,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有绵阳、攀枝花、德阳、内江 4 市。

3. 非农就业比重在 50%—65%之间,处于工业化中前期的有自贡、泸州、广元、遂宁、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雅安、巴中和资阳 13 个市。

4. 非农就业比重低于 50%,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是甘孜、阿坝和凉山 3 州。

(四)城镇化进程普遍滞后

1.全省城镇化水平整体落后。城镇是产业和人口的主要载体,工业化离不开城镇化的支撑。2017 年四川的城镇化水平为 50.8%,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7.7 个百分点。更为突出的是,目前全国的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基本同步,而四川的城镇化进程落后于自身的工业化进程1个百分点左右。

2.市州城镇化进程参差不齐。在全省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的背景下,各市州的城镇化进程也参差不齐。其中,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成都、攀枝花、德阳、绵阳、自贡 5 市,其余 16 个市州城镇化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四川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

(一)地理交通限制

1.地处西南内陆。由于不沿边不沿海,导致四川对外开放明显滞后。2017 年四川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仅为 12.5%,比 33.6%的全国平均水平低五分之三以上。不仅显著低于东部沿海发达省区市,与广西的20%和重庆的 23.1%相比也有明显差距。由于地形复杂和运输距离长,导致四川的物流成本明显偏高。2017年四川物流费用与 GDP 的比率为 17.1%,比 14.6%的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六分之一以上,明显制约四川产品在全国的竞争力。

2. 自然条件差异。全省 21 个市州的自然条件差异极大,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一些市州全部或大部分属于生态保护区和农产品主产区,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即便同属重点开发地区,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的差异,也对优质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存在很大差异。

3. 高铁建设滞后。中国已进入高铁经济时代,高铁显著改变了我国的经济版图。2017 年全国高铁营运里程已达 2.5 万公里,四川省仅有 750 公里。每万平方公里的高铁密度四川仅为 15.4 公里,比 26 公里的全国平均水平低约40%。同期,云南和陕西每万平方公里的高铁密度分别为 17.9 公里和 41.6 公里,贵州和广西则高达 68.2 公里和 73.9 公里。除了密度的显著差距外,高铁等级上的差距也非常明显,四川建成和在建的高铁以250 公里时速为主,邻省的高铁却大都以 350 公里时速为主。由于高铁建设明显滞后,2017 年在四川全部客运周转量中铁路客运周转量所占比重仅为 1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 41%的一半。直接影响成都的交通枢纽地位,严重制约全省产业发展和城镇布局优化。

(二)体制机制约束

1.财税体制影响。以生产税为主的税收体制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制约企业跨行政区域合理流动。加上招商引资的偏差,四川省的产业园区普遍缺乏特色,严重制约产业集群发展和企业竞争能力提升。2017年四川工业的社会协作度(即工业中间投入占工业总投入的比重)仅为 7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 5个百分点。

2.城乡区域分割。城乡分割的土地和住房市场,严重阻碍城镇化进程。2017 年四川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仅为 34.1%,比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低约三分之一。全省约有 2800 万城乡两栖的“半城镇化人口”,既造成了夫妻分居、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突出的社会问题,又阻碍了城镇优秀人才和优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严重制约区域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三)思想认识偏差

1.目标设定偏差。过多强调缩小区域经济总量的差距,而忽略缩小区域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理论和实践却一再证明,根据共同富裕的要求、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体功能的差异,区域之间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应该缩小,经济总量的差距则应该有所扩大。

2.路径选择偏差。加快信息化进程不仅能够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而且为解决一系列经济社会难题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机遇。相对于贵州把“大数据”上升到全省三大战略的高度,四川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有所不足。认识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延缓了四川的信息化进程。2017年四川的互联网普及率为 47%,比 55.8%的全国平均水平低约六分之一。同期,四川的电商依存度(企业电子商务销售额和采购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为 18.5%,比 26.4%的全国平均水平低 30%。

三、促进四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促进四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瞄准缩小人均差距的战略目标,明确信息化引领的战略路径,实现“一干多支”的战略布局。

(一)瞄准缩小人均差距的战略目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三大标志。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人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通达和公共服务水平,人均生产总值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按照三大标志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应瞄准缩小区域人均生产总值差距的战略目标。

1.落实新发展理念。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思路,做大分子与变动分母双管齐下,大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尽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均衡通达。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按照主体功能改善人口和产业分布,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落实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大力缩小人均生产总值差距,增强共享发展的经济基础和财政实力,确保四川与全国以及省内各市州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

2.建设经济强省。四川作为一个有八千多万人口的大省,不应该也不可能主要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奋发图强,努力缩小四川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缩小各市州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是提高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基础。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全省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以缩小人均差距为目标建设经济强省,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根据近期的发展趋势预测,今年或明年四川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有望缩小到0.75∶1 以上,由低收入地区跨入中等偏下收入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也有望超越新疆再提升一位。

(二)明确信息化引领的战略路径

即将实现工业化和率先推进信息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突出经济特征。立足这一大背景,四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应明确信息化引领的战略路径。即大力实施网络强省战略,以信息化引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建设网络强省。迅速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和电商依存度,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依托大数据、互联网、数字技术、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显著增强采集、传递、整理、计算和开发大数据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