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民间资本进军科技产业调查
来源: | 作者: | 时间:2013-07-09 | 924 次浏览 | 分享到:

      面对科技产业高成长性“诱惑”,民间资本既热情又犹豫

     “虽然投资失败的风险要远大于传统型企业,但科技创新型企业具有爆发式成长的特性,这也是投资这类企业最大的魅力。”浙江华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金明一番话反映出民间投资者面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心态。

    无论是创业初期,还是快速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都需要民间资本的推动和支持。光大金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分析师张小凡表示,由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高成长性给投资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民间资本因此具有很强投资意愿。但由于当前民间资本持有者的投机心理较重,对成长周期较长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往往缺乏耐心。

     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目前尚有很多障碍。张小凡坦言,由于民间资本无法涉足涉密性科技领域,对于电力、石化等需要大量资金的产业链条也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民间资本能够投资的科技创新领域主要集中在成长性较高的新兴科技领域。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建伟说,科技创新型企业具有高风险、技术性强不易把握、回报周期长和资金需求大的特点,让更看重短期收益、习惯赚“快钱”的民间资本感到难以把握,因此举棋不定。

    “科技创新型企业是国家鼓励和引导产业的方向,让民间资本服务科技创新领域已成为当务之急。”黄金明认为,通过创业投资机构的专业判断和业内专家的合理建议,把资金交给专业的投资机构运作成为民间资本的较好投资渠道。

    浙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就是一家民间投资机构。公司合伙人李先文向半月谈记者介绍:“现在民间投资机构投资,看重的是企业的团队、技术以及市场空间。公司募集的60亿元民间资本目前主要投资于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苏州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盛刚说,让已经有一定财富积累的民营企业家直接投资高风险的科技创新领域可能不太现实,应该引导他们把资金交给专业的资本管理团队。同样的1000万,通过分散投资到10家企业远比自己投入1家企业风险小得多。

     看清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是关键

     黄金明说,现在许多民间资本还是倾向于选择传统型企业,这是因为传统项目的投资成功率在90%左右,要远高于科技创新型企业。但整体来看,传统企业资本增值速度仅大约在10%~20%之间,而科技创新型企业一旦投资成功,企业估值每年翻番,资本盈利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例子十分常见。

     “根据投资机构整体投资情况分析,20%~30%左右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能够获得投资成功,30%~40%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可以保住成本,其他的有可能血本无归。”盛刚表示,收益和风险总是对等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因为“轻资产”的特点,一旦投资失败,难以收回投资成本。

     民间资本可以涉足的科技创新型领域的技术大多在国内刚刚起步,看不清未来的发展方向成为投资者最大的顾虑。张小凡表示,很多科技创新产品的技术路线可能随着技术的成熟而改变。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包括锂电池在内的很多种电池都可以为其提供动力,究竟哪种生产工艺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方向其实很难判断,新兴技术往往面临随时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国内一些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并非那么先进和前沿,一些民间资本进入后成长性很一般。”昆吾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赵丰表示,比如目前互联网相关产业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真正具备高技术含量的企业依然有限。

     李先文说,目前很多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产品究竟是革命性的产品还是过渡性产品很难判断。例如以前接触过的一个用相纸打印纸胶片代替医院X光胶片的项目,成本低、污染小,但业内专家称X光以后将会向无纸化方向发展,纸胶片项目的生命周期就很难判断。

     技术未来的走向不明朗让许多民间机构投资者十分谨慎。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目前国内的投资机构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热情逐渐升温,但大多数投资集中在企业高速成长期和成熟期。浙江一家创投机构将30%的资金投给初创期科技企业,在业内已属较高比例,投资种子期科技企业的民间投资机构更是少之又少。

     让“钱”和“项目”结缘更容易

     记者采访中,多家机构投资者均表示,政府可以对民间资本的投向给予指导。

     “政府应该搭建起更多资本与科技对接的平台,让‘钱’和‘项目’结缘更容易。”李先文说,现在的项目对接会形式过于单一,难以提高对接效率,资本持有者和创业者依然抱怨没有找到合作对接的伙伴。其实,在由政府搭建的各类对接平台中,科技项目应该是舞台的主角,应更多地在公众面前亮相。

     由于科技创新领域的专业性,仅凭投资团队的判断远远不够,场外专家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在生物制药、新材料领域创业的科学家的讲解,时常让投资者听得云里雾里。”李先文表示,投资人和创业者在技术领域是不对等的,希望有关部门作为第三方,能够对科技创新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前景给予专业的指导和评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专注于投资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机构都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细化落实扶持政策,助推科技创新型企业成长。“目前来看,民间资本对于早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并不追捧。”史建伟建议,可设立对专注早期科技创新企业投资的风险补偿金,通过政策引导的方式,加强对这类企业的扶持。

    “在风险补偿机制不算健全的情况下,可通过国家引导基金的引领,引导民间资本作为‘天使基金’进入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初创期科技企业。”李先文激情满满地说,“2009年曾被称为是中国的‘创投元年’,民间资本为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希望今年能有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初创期科技企业,推动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