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大成都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研究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3-07-09 | 89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大成都经济圈”概况
   
    “大成都经济圈”,是以成都为中心的经济圈,包括周边100公里半径范围的绵阳、德阳、资阳、乐山、眉山、雅安等7市, (1个副省级市(成都), 6个地级市,共辖60个区(市、县))。其中,成都是一级中心城市,绵阳、德阳、乐山是二级中心城市,资阳、眉山、雅安为三级中心城市。2005年,成都平原城市经济圈以全省16. 7%的土地面积(8. 1万平方公里),集聚了全省38. 5%的人口(3326. 9万人),提供全省58. 8%的国内生产总值(4248. 55亿元), 63. 5%的财政收入(210. 4亿元),是四川省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
      
    二、成都城市圈的资源与条件
   
    1.资源配置。“大成都经济圈”所主要依托的成都平原自古“水旱从人,谓之天府”,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这里地势平坦,降水丰沛,土壤肥沃,各种资源非常丰富,这就为本区经济,尤其是农业、加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本区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高,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作为“大成都经济圈”的核心成都市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早在唐朝时就有“扬一益二”之说,到了近现代其经济对周边地区更是产生了强烈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大成都经济圈”的资源配置方面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①资源共享性。不论是在自然禀赋资源还是在非自然禀赋资源利用方面,经济圈八市都具有资源的共享性。②市场的相通性。主要表现在成都市场对其它城市的会聚和辐射作用,也表现在其它城市对成都市场的支撑作用。③交通的便利性。以成都为中心的七个城市,空间距离半径都在100公里左右,用现代交通的观念看,经济圈八市之间具有交通的便利性。④社会的亲缘性。经济圈八市,具有广泛的社会亲缘性。在成都市城市的汇聚过程中,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大量人力资源。⑤产业的互补性。以成都为龙头的经济圈八市,依据资源禀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并在产业结构上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实质上是产业的互补性,有利于资源整合和共同发展。⑥利益的共同性。经济圈八市,具有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共同利益。面对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一个城市的单打独斗已难成气候,需要多个城市协同并成为利益共同体,获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效益。
   
    2.区位条件。本区位于四川省的中心部位,又地处平原,交通十分发达。这里是全省路网密度最大,道路等级最高的地方,有宝成、成昆、成渝、成达、成绵、成乐、成雅等多条铁路、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成都还是今后我国两横两纵高速公路干线上的一个重要结点。本区现已形成了由国际空港、陆上快速通道、水运构成的现代化、立体化的大交通格局。此外,成都还是我国六大通讯交换中心和九大邮政通信一级处理中心之一,信息的传输十分便捷,这在已处于网络时代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所有这些都为本经济圈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信息支持。
   
    从全国范围看,本区是连接西南和西北两大经济区的中心地带,也是长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国家势必会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因此,象本区这样基础较好、区位优越的地区必定会得到优先的扶持。
   
    3.经济实力。“大成都经济圈”是四川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这里集中了特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4个,小城市11个,占全省城市总数的53. 3%。区域城市化水平为25. 6%,比全省高出8个百分点,其中成都更是达到32. 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一倍。众多的城镇成为本区现代经济的良好载体。
   
    “大成都经济圈”还是四川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灌溉设施造就了本区发达的农业。并且依托丰富的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实力,本区已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结构较为合理的经济基础.其中电子、机械、食品、旅游、化工、医药等产业已具相当规模和知名度。本区GDP占全省一半以上,人均GDP达7952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4. 12%。
   
    4.发展模式。构建“大成都城市圈”的一个主要目的就在于实现区域共同发展,而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就要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突破口,加快大成都城市圈的发展。
   
    4. 1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大和提高区域内开放程度,实行区域联合对外政策,努力形成辐射全川,服务西部、面向世界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构筑“大成都城市圈”首先就要打破地区壁垒,建立区域性共同市场,发挥本地优势,实行地区性专业分工。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区性专业分工是区域市场形成的基础,区域内城市分工越发达,区域市场也就越完善。
   
    4. 2构筑“大成都城市圈”必须走相互协作、共同扶植的道路,这既是发展成都、德阳、绵阳、乐山、内江等城市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整个“大成都城市圈”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打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部门之间仍然存在的程度不同的分割状态,充分利用国内外、区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真正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这就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经济区域市场化、科技化、规模化和外向化的程度,推动经济区域联合开发向高水平、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方向发展。
   
    4. 3构筑“大成都城市圈”经济网络要以成都这个特大中心城市为中心,各项经济活动以此为中心形成网状辐射状的多层次的经济网络体系:生产协作网络体系,商品流通网络体系,资金融通网络体系,科技信息,网络体系,立体交通网络体系等。在构筑“大成都城市圈”经济网络的过程中应采取自愿互惠原则;同时重视培养经济网络的核心成员;当经济网络逐渐成熟时,应及时发展为比较稳固的经济区。
      
    三、“大成都城市圈”的影响和作用
   
    “大成都经济圈”建成后会有有以下四点影响:①可以加快推进四川的区域经济发展,为全省经济大发展提供经验和范例;②能够进一步扩大四川省的总量经济规模,提高四川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整体水平,为未来更快、更大、更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③能够增强四川省的综合经济实力;④可提升四川在全国的排序位次和提高四川在全国的话语权分量。
   
    “大成都经济圈”建成后的主要作用就是“大成都经济圈”的形成后可以充分发挥成都作为西部地区最具实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推动成都与周边城市的经济一体化,推进经济圈紧密层快速交通、物流、信息、金融等四大网络的建设,加强产业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区域经济。换句话说,就是推动四川人口的空间集聚和产业链以及产业群体的形成,加速城市规模的扩张,增强城市间的空间聚合度,优化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充分发挥城市群体的发展成本低、土地占用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好、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市场竞争力和生产集约能力高、积聚国民财富能力高的优势。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艺.成都城市经济圈的区域特征及其带动效应[J].区域与城市, 2009(5).
    [2]王光彩.面向西部开发的成都平原地区经济发展[ J].四川财政, 2000(10).
    [3]谢文楷.西部大开发中构建成都平原创新试验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3).
    [4]何一民.世纪之交西部中心城市成都的崛起与发展[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0(2).
    [5]谢圣赞.成都平原经济圈的构建及其产业发展重点研究[J].软科学, 2000(1).
   

中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