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四川富顺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来源: | 作者:刘汉臣 | 发布时间: 2019-11-01 | 1254 次浏览 | 分享到:

四川富顺留守儿童状况

调查报告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来说,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致富图发展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老人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家庭中孩子与老人缺少足够的关爱,从而衍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更应该去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通过调查四川省富顺县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以求最真实的了解西部贫困地区状况,用详实的数据,典型的案例去激起全社区对农村留守问题的关注,设计出一些解决方案措施,期待得到政府职能部门、慈善机构的重视,切实可行的为西部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做一些实事。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通过实地考察了解西部地区(以四川省富顺县为例)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通过发放、走访、调研、座谈等方式,了解富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基本生存状况,以及当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措施。寻求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努力做出一定的实事。

首先通过走访富顺县教育局、青少年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与这些部门的领导及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了解富顺地区留守儿童状况,以及这些部门在留守儿童教育上所作的工作。通过这些部门,掌握了富顺县留守儿童的基本数据。紧接着实地考察了富顺县代寺镇、兜山镇、互助镇,与乡镇中心校、初级中学、乡村小学的校长、老师以及分管教育的镇长进行了座谈,了解这些乡镇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以及各级学校在留守儿童上所做的工作和面临的困难。然后深入到普通农民家里一户户的走访,了解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最后再次走访富顺县教育局、妇联、团委、关工委等部门,汇报三天农村考察的情况,与这些部门达成了下一阶段合作的具体形式。

 

二、调查基本情况

(一)四川富顺地区留守儿童总体现状。

富顺县是个农业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全县1332平方公里,总人数103万人,常年劳务输出人员保持在30万人左右(占全县人口的30%)。根据调查统计,全县成年人25万余名,0-14岁儿童近16万名,其中留守儿童约74834名,占儿童总数的46.80%。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儿童6360名,占幼儿总数的32%;小学阶段36650人,占小学生总数43.40%;初中阶段22510人,占初中生总数的57.50%

根据我们对三个乡镇的九年制义务学校和初级中学的调查情况如下:

 

单位

学生总数

留守儿童数

所占比例%

互助镇

1765

1206

68.30

兜山镇

2555

1793

70.20

代寺镇

4798

3546

73.90

合计

9118

6545

71.80

 

根据各种调研问卷分析以及教师的长期观察,这些“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孤单寂寞、忧柔无助、自卑闭锁、认识模糊、烦恼困惑不愿与人交流;在行为习惯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违反校规、待人无礼、反复无常、任性放纵;在学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听课精力不够集中,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学习习惯、方法和动机方面有问题,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均有下降。总之,“留守儿童”或多或少有过失行为,有说谎行为,有攻击行为,有破坏行为。这些问题在部分儿童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如果不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势必造成儿童的发育不良,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甚至造成各种社会问题。

 

(二)问题归类分析

1、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根据调查,“父亲、母亲或者父母亲在外打工的时间”1-3年的占57.30%3-5年的占10.90%5年以上的占24.01%,孩子长时间与父亲、母亲或者父母亲分离并且“父母亲回家一次的时间间隔”一年以上的占32.60%,回家时“在家住的时间”在10天以下的占24.10%,且这样的时间多半集中在春节。“父母与孩子联系”,“每天一次”的仅占4.20%,“一周一次”的占28.20%,“一周到一月”的占34.80%,“不固定”的占34.40%

在调查“给你零用钱的主要是谁”时,“父母”占42.60%,“爷爷、奶奶”的占40.70%,“亲戚和其他”也占17.40%,然而“孩子每月的零用钱”仅5-10元占50%,没有的也达11.40%。一些学习用品的添置更换,少量生活用品的必要补充是必不可少的,让孩子掌握有一定数量自主支配的钱,指导其使用对训练孩子当家理财的能力是相当有益的。但这样的数额的确是太少了。

在调查孩子的临时监护人的年龄时,60岁以上的达48.80%,临时监护人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占了64.3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6.10%,孩子被祖辈隔代监护的比例占62%;临时监护人认为照顾孩子“不出纰漏就行”的占10.40%,“生活照顾好不生病就行”的占17.10%,“学习、生活、品德、行为都要好”的也占了48.50%。临时监护人认为照管孩子最困难的事情是“学习辅导”的占38%,认为照料孩子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学习”的也占了54.40%

通过以上一些留守儿童最基本生存环境的调查,给我们一些反思:一是父亲、母亲或者父母亲由于外出务工,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了,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二是作为临时监护人照料孩子,本身的文化素质、身体条件与主观愿望之间有很多的矛盾;三是部分留守儿童由邻居或其他人代为监护(5.7%),容易产生社会问题,这样的生存环境确实令人担忧。

2、留守儿童对亲情有强烈的渴求

调查中发现,你希望父母多久和你联系一次,“每天”的占29.70%,“一周以内”的占46.30%。父母外出打工,“每天”想念的孩子占24.60%,“经常”想念的占54.50%,“希望”和“非常希望”与父母在一起的占89.40%。父母外出打工,感到“孤单寂寞”的高达67.70%,感到“被歧视被遗弃”的占8.6%,感到“不如别人”的占15.30%,“很想”随父母进城的占34.40%,盼望父母“回来”或“赶快回来”看自己的占45.70%。在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与父母比较“亲密”和“非常亲密”的占了66%

在设计的一道开放性试题“你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吗?请说说原因”的问题中,请听听孩子们的呼唤:

“我不希望。因为爸爸妈妈走了,家里人就会说我,我经常想不开。”

“不希望。因为孩子离不开父亲和母亲。”

“我不希望。因为我觉得少了父母的温暖,虽然他们是为了我和姐姐,可我宁愿他们的钱少赚一点,给我的温暖多一点。”

“我不希望。因为爸爸在外打工,关心我的时间太少了,也顾不上我的成绩。”

“我不知道。一方面父母需要打工挣钱供我读书,另方面我想要家人的关爱。”

以上一些数据和摘录,留给我们以下反思:亲情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仅仅是肉体的延续,物质上的给予,它更是心灵上的一种感应,一种亲密无间的交流。孩子正在成长发育,他们的感觉异常的细腻,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对亲人的依赖特别多,他们特别渴望置身于亲情的呵护当中。以上来自孩子们心灵的呼唤,正是孩子们渴求亲情的一种呐喊。

3、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调查发现:认为读书学习是为了“多赚钱”的占19.50%,认为“没有用的”占3.20%;“不喜欢”和“厌恶”学习的占了12.60%;自认为学习成绩处于“中等”的占33.33%,“较差”的占了19.70%;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学习影响“较大”和“很大的”占51.70%;学习中遇到困难采用“抄袭或不完成”的也占7.60%;上课时思考发言,“不积极”和“从不发言”的占36.60%;对课堂作业,“看别人作业”的占13.10%,“不完成”的占4%;对家庭作业“拖拉”、“抄袭”和“不完成”的竟占了31.60%;对课外书报“经常看”的仅占22.40%;对于辍学“很想”的也占了11.60%,“偶尔想”的占17%

综上调查情况,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好,更不稳定;学习的动力不够,基本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有的很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信心也不足。占这样大的一个群体在学校,不仅他们的状况令人忧虑,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巩固提高也势必受到威胁。

4、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差

调查发现:当你遇到挫折时,“想念父母”的占27.10%,“不知所措的或想当然”的也占了5.70%;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烦恼时,“闷在心里”的占了25.70%,告诉“同学”的占26.10%;心里遇到困惑时,“从不与人交流”的占11.50%,“很少与人交流”的占了26.50%

临时监护中,与孩子谈心、沟通,“有时间问问”的占48%,“从未谈过心,感觉很难和孩子沟通”的占12.90%;对待孩子的错误,“打骂一顿”的也占了10.70%

以上数据显示,孩子的心理相当脆弱,面对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他们有事、有烦恼、有困惑时“闷”在心里,与同学沟通也是浅层次的一种宣泄。孩子心理的变化、需要在监护人眼里也受到了漠视,有的甚至很粗鲁对待。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5、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总体不好

调查发现:孩子的休闲方式,“单独玩”的占了13.10%;休闲地点在“自己家”的占54.10%;休闲内容,“看电视”的占了55.60%,“打麻将或斗地主”的也占了8.90%;对于烟酒,“经常”的占3.10%,“心情不好时做”的占6.70%;对家庭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19%;要好的伙伴,“一个”的占11.50%,“没有”的占4.90%;当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解决的办法是“忍让”的占49.40%,“用武力”的也占了8.9%

监护人中,“一般不”和“绝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占14.60%

通过以上的一些数据显示,虽然大部分孩子的行为习惯基本符合要求,但也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偏激的,社交面也是狭窄的,个别孩子遇事时是有走极端的冲动或做法。

6、监护人的监护情况整体不好

调查显示:监护人的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占48.80%,有祖辈隔代肩负的占63%,小学以下文化的监护人占了64%;认为监护时不出纰漏,“生活照顾好不生病就行了”的占27.50%;监护人认为应该放在第一位,且最困难的就是孩子的学习;辅导孩子学习“辅导不了”和“从不辅导”的竟占47%;孩子犯错误后,“打骂一顿”,“管不了或不管”和“其他”的占23%;主动到学校过问孩子情况的仅占10%

以上一些数据显示,监护人自身的年龄结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与监护人本身的主观意愿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他们一方面认为,孩子的学习、生活、行为、心理都应该管,应管好,但是他们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又管不来,管不了,当然更管不好了;在更深层次的孩子交友、学习提高、知识扩展、心理的完整就更被多数监护人漠视了,而这一的监护行为跟在家中多养了一头“牲畜”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三)突出问题分析

1、“留守儿童”父母绝大多数为外出务工、经商,少数未履行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他们把子女全权交给祖辈抚养,有的不体谅老人的艰辛,全年只给予微薄的生活费,有的甚至不闻不问,更谈不上管理教育子女。特别是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的家庭,留守子女无人监护和抚养的问题较为严重。富顺县富世镇被遗弃的留守儿童有41名,抚养他们的祖辈,多数高龄缺乏劳动力又无经济来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其中五虎山社区30名留守儿童中有3户家庭属城镇低保户,也给祖辈造成极大的苦难和痛苦。

2、“留守儿童”家庭绝大多数是隔代抚养教育。如保庆乡1469名留守儿童中随祖辈生活的有1355名,占92.24%。这些隔代抚养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直接关爱,因此容易产生压抑感,平时少言寡语,性格孤僻,心理障碍造成学习情绪低落,甚至因管教不严染上不良行为习惯,影响身心健康。

3、留守老人大多数是年迈体弱的老人,他们却还要充当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如保庆乡监护人的平均年龄在50-60岁的有1376人,占93.67%,其余多数为七八十岁之间。在农村他们本身已经年老体弱,要种田谋生,属于需要照顾的弱势群体,但却不得不抚养孙辈,有的抚养一两个孙辈,有的抚养三四个,最多达五个以上。

4、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偏低,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虽然祖辈对孙辈疼爱有加,管好了吃穿和冷暖,但由于文化水平低,缺乏教育新观念和新方法,难以给予少年儿童更好的精神营养。有的因为“代沟”,无法教育;有的忙于农活,无法顾及;有的因为文化水平低,无能力顾及;还有的寄养在亲戚、朋友家里而疏于监管。

5、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水平差异巨大,很多时候因为监护不力,时有安全问题和重大刑事案件的发生,甚至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其中尤其是留


中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