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达州市农村饮水工程和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来源: | 作者: | 时间:2019-11-01 | 955 次浏览 | 分享到:

达州市农村饮水工程和

水利建设的调查报告

 

 

水从哪里来?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却是摆在四川省达州市水利局面前的一个神圣而又严肃的问题。水是生命之源,生活在城市的人即使短暂的停水都会觉得浑身不自在,更不要说长时间的饮用水匮乏。而近几年,干旱和洪灾轮番袭击达州大地,抗旱救灾和抗洪抢险时常见诸报端,缺水也因此成为达州广大农村地区数百万人经常面对的现实问题。

生活生产哪样离得开水呢?缺水时连生存都困难,更谈不上发展。解决部分地区农村人畜饮用水和作物灌溉用水,成为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大事。但水从哪里来?无疑,水来自人们的双手,来自一项项饮水工程,来自完好的水利设施。作为达州市饮水工程和水利设施建设的主管部门,达州市水利局责无旁贷,挑起水利设施和饮水工程建设的重任,在全省进行经验交流。

群众利益无小事。达州市在农村安全饮水和水利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还存在什么难点?对此,近期我们赶赴达州进行了调查。

 

 

 

  

安全饮水 民生之基

“缺水”场镇:现实水往高处流

达州市下辖的万源市草坝场镇地处山脊,海拔高,水源奇缺。建镇以来,用水难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这个贫瘠的场镇。年均缺水120多天,遇到天旱少雨,居民们只有到两三公里甚至十多公里外的地方背水或运水,“一盆水先洗脸后再洗脚最后喂猪喂牛”成为人们用水难的真实写照。2006年的那场特大旱灾,把场镇居民和周边村民的“饮水难”推到了极点,一万多名群众饮水告急,政府只得组织消防车不停地给场镇送水,以保证人们生活用水。

草坝场镇是达州市农村缺水少水的一个缩影。达州市地处川东北平行岭谷区,地貌以红层丘陵为主,气候特征为亚热带东南湿润季风气候,总人口640.3万(其中农业人口534.8万)。由于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的制约,水系不发育,水源工程建设滞后,季节性干旱缺水严重,农村饮水安全形势十分严峻。2004年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情况调查显示:达州市有226.73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占农村总人口的42.4%),其中饮水水质不达标91.03万人,水量不达标35.31万人,用水方便工程不达标52.61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47.78万人。

草坝场镇缺水,牵动着省市人大代表和各级政府的心,达州市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解决草坝场镇饮水难题。2006718日,达州市领导现场办公敲定了草坝场镇供水工程资金筹措方案,并下达了2007年春节前通水的“死命令”。达州、万源两市水利,财政、发改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立即行动起来,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先后完成了勘测设计、方案优化、项目编报、施工招标等准备工作。20061010日草坝场镇饮水安全工程正式动工,200722日顺利竣工,新建水厂1座,安装各种管道1.77万米,抽水扬程450米(一级提水),日供水量达600余立方米。

说起草坝场镇饮水工程竣工时的情景,很多人还记忆犹新:竣工当日,天寒地冻的天气没能阻挡人们的喜悦和激动,在镇福包梁上,聚集了自发赶来庆祝的群众,带着鞭炮铺满了整个小山包。随着草坝场镇镇长何明祥“开闸”的一声令下,一股清泉从进水管口喷涌而出,现场围观的群众掌声雷动,鞭炮声、锣鼓声响彻云霄,经久不息。饱受缺水之苦的老人李兴海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草坝场镇百年来的大喜事,解决了子孙的生存大计问题!”

草坝场镇饮水安全工程作为首先启动的饮水安全项目,达州水利系统十分重视。市水利局局长王成书和万源市相关领导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召开项目协调会,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万源市水利局把草坝场镇供水工程的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精心组织,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倒排工期,加快工程进度;抽调技术精湛、敬业精神强、积极肯干的技术人员驻守施工现场,加强技术指导,严把工程质量关。市水利局先后4次派出工作组合工程技术人员深入草坝场镇饮水安全工程现场对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进行了重点督察。经过3个月的艰苦奋斗,工程如期竣工并向居民供水。清洁的河水从低处源源不断地流向高处,从根本上解决了草坝场镇7000多人的缺水问题。

谁说水不能向高处流?以草坝场镇饮水安全工程竣工为契机,达州市启动了全市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项目,让高海拔、缺水少水的农村地区用上了安全的饮用水。

饮水恩源:水利系统勇担重任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四川省2007年“十大惠民”行动之一。今年,达州市要完成14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目标任务,并纳入政府的目标考核和重要督察事项。

“任务十分艰巨。”王成书说,“但我相信,有省水利厅,有市委、市政府和其他部门的支持,水利系统职工有信心完成这项任务,力争年底全面解决14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的14个长镇饮水困难或供水不足等问题。”

经过达州各级水利部门的精心组织和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展顺利。目前,整个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950万元,新建集中供水工程43处、分散式供水工程1198处,已解决了9.85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为保证饮水安全工程按照目标计划稳步推进,达州市水利局加强领导,做好规划、建设和监管工作。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达州市水利部门高度重视饮水安全工作,把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行动。水利局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列为首要任务,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惠民行动”的工作机构。局领导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各地老百姓的饮水现状和缺水问题,制定解决的办法和措施,确保了农村饮水“惠民行动”的顺利开展。

第二,因地制宜,高起点规划。水利局在2004年全市农村安全饮水普查与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在2006年特大干旱中特别缺水的场镇和地区,按照农村饮水安全标准,根据各地的地质条件、水源以及水质状况,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实地,因地制宜,做好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项目建设规划,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的原则,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解决44个场镇缺水问题,并分别落实了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由市政府按确定的建设时限挂牌督办。2007年,优先解决14个特别严重缺水场镇的饮水难问题。

第三,突出重点,高标准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积极整合农村饮水安全国债资金、人饮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资金、财政专项资金等项目资金,积极争取水利建设基金、农民自筹资金、部门帮扶资金、业主开发经营资金、民间资金等各种社会资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上下整体联动, 组织收益地区农户积极义务投工投劳,开挖管道、池基等,形成合力攻坚。

第四,规划标准,高质量监管。农村供水系统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与否。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施工,由县级水利部门通过招投标确定符合条件的施工和监理单位;规模较小的饮水工程,由有类似工程经验的单位承担施工。施工前都要进行施工的组织设计、编制施工方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施工质量负责人和施工安全负责人,经批注取得施工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实施。

第五,建管并重,高效益发挥。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永久利用是目的。达州市围绕“建得起、用得上、长运行”的原则,不断探索“饮水惠民”工程造福老百姓的长效机制。对已竣工并通过验收的工程建档建卡造册,对集中供水工程设置了永久性“饮水安全标识”,并设置了水价公开栏,对每户每月用水量、水价等进行了公布,使用水户用上明白水、放心水,交明白钱。按照“有偿供水、企业化经验、业主负责制”的原则,依据工程的类型和规模,按照有利于群众使用、有利于工程发挥效益和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工程的产权和管理方式,落实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用水户参与的自主管理体制,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运行。

水利系统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顺利实施,为百姓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

任重道远:“惠民工程”迎难而上

达州市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记者发现,达州市农村缺水少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全面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投入。按照《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规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资由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目前,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主要靠国家投入,而国家下达的投资计划有限,加上地方配套资金不足,资金成为困扰工程全面实施的难题。

“达州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力薄弱,农民收入较低,因此现有的投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资金还远远不够。”有关人士说,“达州缺水地区(万源、宣汉)由于海拔高差大,地质结构属熔岩区,储水条件差,地下水源稀缺,饮水输水管道较长,提水扬程较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本相对偏大。”

“困难肯定是有的,但并不会因难而止,达州市将克服困难,把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这项惠民行动开展下去。”王成书提出水利部门的打算:本着“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规划,认真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通过三个五年计划基本解决全市农村饮水不安全的问题;抢抓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历史机遇,积极与国土部门配合(红层找水),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按照“惠民行动”的要求,大力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大对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加强技术指导,严格项目实施和工程建设管理,强化项目资金管理,确保工程安全和资金安全。

值得憧憬的是,随着国家政策惠民力度的加大,缺水少水的历史将在达州农村逐渐消失,让广大农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水利建设 民富之源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对于农村来说,水更多地来自各项水利设施,它们是农村生产生活用水持续不断的源泉。水利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成绩的好坏,农民增收与否。

连续两年遭受特大洪灾,去年再遭特大旱灾的袭击,达州各级党委、政府深切地感受到“有水之利、缺水之苦和无水之痛”。从自然灾害中,达州领悟到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搞好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才能提高其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但达州的水利设施“欠账”较多,该从何处入手呢?

及早谋划水利建设

达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将病险水库整治和抗旱微水工程建设作为全市2007年度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把农村安全饮水和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全市十大“惠民行动”,将病险水库整治、微水工程建设、惠民行动以及水管体制改革纳入政府的目标考核,定期督察和通报,挂牌督办。坚持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了2007年度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建设的总体思路:突出一个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实现“两大”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农村初级水利化试点工作、实现水务一体化的管理目标),实施“六大”工程(稳粮工程、德政工程、平安工程、生态工程、富民工程、光明工程),推进两项改革(水管体制改革和水利基层服务初级建设、地方电力体制改革),采取五项措施(逐项落实组织措施、工程建设措施、质量保障措施、建后管理措施、奖惩激励措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水利保障。

强力推进水利建设

实施稳粮工程,为进一步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微水工程建设的意见》 ,制定了规划,落实了任务。以中央和省级财政扶持的旱山村集雨节灌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以水池、水窖、水塘、水井“四水”户办工程为重点的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每半个月通报一次建设进展情况,每个月进行一次实地督察;加强灌区节水改造,紧紧抓住国家对大中型灌区广大受益农民对小型灌区的渠道以及塘堰进行清淤维护,扎实抓好省财政重点扶持的达县明星水库、宣汉忠心水库、开江宝石桥水库、大竹同心桥水库、万源白花引水堰、渠县龙潭引水堰清淤与水毁工程的续建配套工程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强渠道清淤与水毁工程修复,组织灌区受益群众按照“一事一议”原则,抓紧对现有的水源工程进行加固维修、清淤扩容,提高蓄水能力,积极开展清淤工作并加快水毁工程修复。

实施德政工程。市水利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面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惠民行动,大力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饮水难问题。

实施平安工程。针对达州市水库存在的病险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两次召开病险水库整治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病险水库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病险、病毒水库整治71座,其中三类坝病险水库42座,二类坝病害水库29座。

实施生态工程。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生态工程建设,按照“依托项目,整体推进”的原则,从过去单纯型综合治理向整体型综合治理转变。如达县在赵家镇桂花村、大竹县在竹北乡五峰村的小流域治理中,转变了过去“单打一”的形式,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与涉农部门的项目“打捆”实施,探索出山水林路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的治理模式。

实施富民工程。全力抓好水产基地建设,按照“科技兴渔、依法治渔”的战略方针,坚持以“特色渔业、生态渔业、休闲渔业、创汇渔业”为重点,以发展无公害水产品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水产业得到迅猛发展。

实施光明工程。今年围绕“农村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城乡电网改造以及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光明工程”,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惠民行动”,达州市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初步构建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农民自主投入为主体、以激活民间资金投入和通过“一事一议”吸引农村投入为补充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全力扶持水利建设。为解决病险水库整治资金的缺口问题,达州市共筹集病险水库整治资金1500万元,确保了病险水库整治攻坚大会战的顺利进行。2007年市级财政从预算中安排1700万元用于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对水利的需求。此外,市县财政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安排375万元作为市级配套资金,保证了饮水安全“惠民行动”真正落实到实处。

创新投入机制,动员全社会办水利。达州市广泛运用“一事一议”的形式,充分调动广大百姓大办水利的积极性,通过优惠政策激发社会资金投入水利的热情,宣汉县黄石乡阳雀村九社五口山坪塘去年特大旱灾全部变成病险山坪塘,全社近150亩农田变成“望天田”。面对受损的山坪塘和无水可溉的“望天田”,阳雀村九社101位村民在村民陈昌军的带领下自发地干了起来,全社101户村民自愿每人出150元现金(投工除外)维修山坪塘。达县堡子镇九村三社春灌前,村支部原书记高三权针对输水渠道淤泥积严重、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较多的实际情况,组织在家的25个能够上阵的男女老少商议,对山坪塘延伸的1500米灌溉石渠、260米渡槽进行了全面清淤和维修。

深化水利体制改革

强力推进水管体制改革,达州市将水管体制改革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和目标管理,促进了水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目前,全市2座中型水库(宣汉县忠心水库、通川区石莲水库)和9座小型水库(宣汉县团结水库、凉水井水库、明月水库、观音岩水库、石河水库、秧田湾水库、龙洞湾水库、胡家沟水库、万源市红星水库)已完成水管体制改革。全市水管体制改革任务(27座国管水库)将在今年内按照省里的要求按期完成,其他非国管水库将按照《四川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出具体的管理办法,促进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

积极推进水费征收改革。大力加强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建设,深化灌区水费征收方式改革取得成效。大竹乌木滩水库灌区、同心桥水库灌区和达县沙滩河水库灌区的24个灌区管理委员会以及145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达县明星水库灌区、开江宝石桥水库灌区、明月水库灌区、宣汉县忠心水库灌区正式启动了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工作,相继组建了82个农民用水者协会。目前,全市已累计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227个,涉及灌溉面积58.5万亩,占全市总有效灌溉面积的25.3%以上。

此外,选择开江县作为达州市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试点县并启动市水务一体化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

【编后语】

作为山区,达州水资源不足的现状是大自然形成的,但一切又离不开水,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后天的奋斗来改变。水从哪里来?达州市已经给出了答案:修建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改革管理体制,实施科学用水和节约用水战略,解决了农村生活生产用水,实现了惠民目标,开辟了致富之路。

水利兴则农业兴。达州掀起的水利设施建设高潮,必将为建设新农村与和谐达州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