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年中国经济将遭遇严重困难
-----不可低估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杨帆
大力度启动国内需求
把长期潜力变为现实
三十年计划经济中国走一条以国家为主体,对内高积累,对外高保护,优先发展军事重工业的道路,把工农业比重从一比九提高到五比五左右,人口增加了一倍,确立了大国崛起的基础。后三十年实行市场化与对外开放,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作为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外资,在国内廉价劳动力和发达国家高消费的背景下,实行出口导向,年出口额从100亿美圆提高到3000亿美圆。经济增长率超过10%,出口增长率超过20%。净出口即贸易顺差,前几年超过1000亿美圆,为四大需求(民间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净出口)之首。2003年我国出口依存度为31%,进口依存度29%,外贸依存度为61%,广东与浙江则达到 150%。
1998年中国的GDP 是80000亿人民币,达到2007年的23万亿,10年增长200%,年增速超过13%,钢产量竟达5亿吨。人民币升值了大约四分之一,国际资本急剧流入,国家外汇储备增加了10倍;在货币财富大爆发的背景和国际资源价格飙升的背景下,股票房地产出现泡沫,物价加速上升,经济明显过热。在通货膨胀幻觉下,企业利润虚假增长,投资盲目扩张,国内产能过剩大约三分之一,消费严重不足,只能廉价出口。低技术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盲目扩张,遇到发达国家市场突然萎缩,立即陷入极大困境;有实力者靠限产保价以渡难关;无实力者难免破产;各级政府正在全力以赴救企业,防止资金链条断裂,出现大面积破产。
三十年来世界经济的繁荣,是依靠一比三十的金融杠杆撬动起来的,一旦紧缩,将达到何等程度?即使各国联手救市,数年经济萧条也不可避免。中国无法独善其身,不仅是因为出口导向型产业结构依赖国际市场,还有金融传导效应。国内股市已崩盘70%以上,房地产调整还没有到位,企业亏损必定加大银行呆帐,促使其紧缩信贷。
国家大力度刺激经济,可保持7% 以上的经济增长,但作为经济增量,今明两年降低三至四个百分点就很严重,这意味着企业普遍亏损,股市长期低迷,个人消费下降,政府财政紧张,经济有可能进入恶性循环。这就是国家为什么一再改变经济政策,终于确定积极的财政政策加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大力度措施,刺激内部需求的原因。
推行积极财政政策
解决历史问题稳定金融市场
说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未免言过其实。出口导向与净出口的拉动,主要是在经济增量中起作用,就存量而言,中国经济主要动力始终是内部需求。中国出口中有55%左右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是重复计算的,如果扣除重复计算,外贸依存度只有40%多,加上出口多元化的努力,中国出口的下降和对国内经济的实际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最为重要的是,中国还有庞大的内部需求潜力。
中国人口还年轻,年轻人储蓄率高,建国60年以来一直保持35% 以上的高储蓄率,可持续到2020年人口老化为止。储蓄等于投资,是宏观经济基本平衡式,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条件。 持续60年的国民教育,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本,现在大学生和研究生都出现过剩,正适应企业技术升级。
关键是如何把巨大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目前市场失灵,私人投资和消费低迷,只有依靠政府投资作为第一推动力。政府应大规模发行国债,包括地方政府和企业债券,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减免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加对于贫困地区和人口的补贴。以经济的财政政策带动民间投资和消费。
稳定金融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是当务之急。中国股市已严重超跌,如继续滑坡或长期低迷,将使整体经济走入恶性循环。国家4万亿刺激经济方案出台,宏观面已经明朗,现在急需解决大小非。决策层应看大局,有大魄力,绝不能让历史遗留问题再拖后腿。中国股市在数月之内先稳定后发展,走出相对独立行情,是可以期望的。
积极财政政策只能从增量方面起先导作用,真正内需的启动,则需要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改革和制度建设,促进利益格局调整。调节贫富差距,使社会中间阶层迅速成长,使贫困人口和地区得到帮助,使农村的得到稳定和发展,包括为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村电价,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建设农村公路和电网,改善中西部交通和城市电网,都应积极实行。
农村城镇化仍有10年潜力,每年3000万人进城,600万套住宅建设,加上城里人扩大住宅面积,房地产有很大潜力。高速交通可把沿海城市连接成城市带,农民可以向县城集中,城市扩大自身就具有规模效益。中国内部需求潜力巨大,能否迅速释放,要看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效果,大规模开展公共工程,则要严格控制腐败。
整治国土提高蓄水能力
核心是提高水循环速度
环境资源保护,农村建设,粮食问题,城镇化,房地产,工业与民生,需要丰富的水资源,而中国北方严重缺水。推行以水资源为中心的环境资源战略,核心是提高水循环速度。水流速度越快,流量越大。速度决定流量,不能降低。降低污染要消灭污染源,也要提高水和空气的流动速度,即提高大自然对污染的稀释与净化能力。
加速水循环战略之一,是修南北向水渠,以沟通东西向河流。秦修灵渠沟通珠江与长江,隋修大运河沟通长江,淮河,海河与黄河,现在修南水北调的中线和东线,就知加速与扩大水循环的重要性。上游少修大坝,下游多挖水渠。中华民族是依靠治水生存和发展的,古代没有钢筋混凝土和起重机不能修大坝,只能顺势而为挖水渠。李冰修都江堰用鱼嘴分水法,思路是“深淘滩,低筑堰”,两千多年不淤,为世界第一水利工程。在上游水坝修多了,会降低水流速度,使水的总量不足。
加速水循环战略之二,是提高国土的蓄水能力。中国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北方尤其缺水。国家应制订蓄水战略,把夏天南方泛滥之水以湖泊,湿地,森林,沼泽,地下水等形式储存起来。建设贯通南北的湖泊水渠运河网,把南方多余之水抽到北方,如果气候反常还可反向抽取。
这样的水利工程和其他基础设施工程,都应趁中国人口年轻尽快进行。经济学的“刘易斯拐点”,正在中国出现。过剩的年轻劳动力已经不多,十二年以后中国社会突然老化,我们就只能够依靠技术创新。2020年以前这一段时间非常短暂且宝贵,我们需要完成体制改革,基础建设和技术升级三大任务。
目前世界形势对中国十分有利,只要我们自己不犯大错误,国际上就没有什么势力能够阻挡中国的崛起。目前世界性的经济调整,对各个国家都是严峻的挑战,对中国相对的压力反而比较小。我们本来就应该进行一系列战略调整,包括变出口导向为内需导向,提升技术水平,进行自主创新,调节收入分配,重视环境保护等等,只是因为发展模式的惯性和既得利益集团阻碍,不能迅速实现。外部压力迫使我们实行一系列对策,其方向和内容,与调整方向完全一致。我们应该把短期反危机措施,纳入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变被动为主动,把外部压力变成内部动力,把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转变成为现实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