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西南中心
ZHONGGUO SHEHUI JINGJI DIAOCHA ZHONGXIN XINAN ZHONGXIN
永久性住房:年底前完成70%
11月9日,汶川县映秀镇,已能明显感到凉意。漩口中学废墟前的大片广场,建满白壁绿顶的板房。周围山上的渔子溪村、老街村、枫香树村等可供利用的平地上,陆续有村民的永久性住房竣工和开建。
同一天,彭州市市长韩轶来到成都房产交易中心,亲自当起“解说员”,为市民详细解读彭州新规划。从当天起,彭州龙门山镇、白鹿镇、丹景山镇等9镇敞开大门,欢迎社会资金参与灾后住房联建。
大地震过去半年,从汶川、北川到青川,一路上地震留下的废墟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成堆的砖块、正在忙碌建房的人们。
震后3个月,经过百万套板房建设大战、农村自建过渡安置房大战,全省灾区城乡需过渡安置的445.4万户家庭、1200余万人已基本实现住房过渡安置。
截至11月10日,全省农村灾后永久性住房建设已竣工17.73万户,在建60.98万户,两项合计,约占需要重建的132.30万户的60%。“进展情况非常好,一定能完成70%的年底目标任务。”省建设厅负责人说。按照我省灾后农房重建的总体目标,到明年底的1年半时间内,保证受灾农户全部住进新房。今年,6个重灾市州完成重建任务60%,其他受灾市州完成100%。
冬季来临,为了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一场住房保暖攻坚战再次展开。
在民生项目上动“第一锹土”
11月7日,立冬,安县人民医院重建工程建设现场,头戴安全帽的建设者们正紧张施工。“再过几天,就能筑好整幢大楼基础。”正在现场指挥施工的辽宁金帝二建公司总经理杨建明说。
同一天,都江堰市胥家镇实新村,上海市援建都江堰市社会综合福利院的工地上也是一派繁忙。这所总投资9254万元的福利院,建成后主要用于社会“三无、三孤”人员托养。
全面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后,我省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先期启动了一批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福利院等事关灾区群众安置的民生项目。目前,全省已有4580个重建项目开工建设。其中,39个重灾县灾后恢复重建学校已竣工740所,在建744所,777个卫生项目开工建设。
眼下,援建项目已陆续开工,各对口援建省市达成共识,把教育、卫生和基础设施等作为重建的突破口,在民生项目上动“第一锹土”。
江苏将卫生领域13个项目列入首批建设名单,对绵竹市人民医院采取原地续建、新建及加固相结合,项目投资1亿多元。
10月24日,浙江援建青川的全体将士誓言:全力奋战一百天,保证项目开工一百个。而这场“双百攻坚战”的第一批重点项目,就是重建39所中小学校。
1天后,河南省援建江油市职教中心建设项目开工。至此,河南援建江油的“八大民生工程”全部开工建设。
根据灾后恢复重建重大项目的进程,我省力争在明年底前基本完成城乡居民住房、公共服务设施等与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项目建设,尽快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极重灾区百万群众重新就业
11月2日,记者途经青川县关庄镇劳动保障所时,看到不少村民拿着《地震灾区就业援助优惠证》排起了长队。一打听,才知道该县准备对参与公益性岗位安置的群众进行培训,这天正在登记。截至11月7日,像这样通过公益性岗位培训实现就业的灾区群众,全省已达14.3万人。
特大地震发生后,大量城镇和农村群众的生活保障和就业受到冲击。通过广泛调研,我省劳动保障部门在5月底拟定了20条政策建议,很快被采纳。《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国家和省级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几个月来,贯彻落实有关政策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11月7日,在就业援助方面,全省极重灾区已帮助107.2万名受灾群众重新就业,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14.5万人,帮助4.9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1人就业。在失业救助方面,有1200余户企业降低失业保险缴费率,累计减收失保金7200余万元;为4.4万人发放职业培训补助950余万元,为7.4万人代缴医疗保险费1600余万元。
全省近1300户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共计7.3亿元。向3600余人发放因灾死亡待遇4200余万元,认定工伤人员5700余人,为3600余名参保人员发放工伤保险待遇2.9亿元。社会保险特殊政策减轻了企业重建负担,解决了因灾亡、病、残职工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难问题,对帮助受灾企业和群众尽早走出困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千余万元采购“温暖”
11月8日,在地震极重灾区绵竹市富新镇,由江苏省徐州市对口支援的4万多床(套)棉衣、棉被正陆续分发到受灾群众手中。74岁的李民富从镇干部手里领到厚厚的棉被棉衣。“这下就不怕过冬了。”
李民富告诉记者,当他为过冬犯愁时,政府和爱心人士及时送来了温暖。他扯着衣角说,我这身衣服都是好心人捐赠的,衬衣是一名山东籍解放军战士从自己身上脱下来送给他的;背心是来灾区做心理危机干预的北京人留下的;毛衣是成都来慰问的志愿者送的……
由于我省今年自然灾害特别严重,今冬明春,我省需政府口粮、医疗、衣被救助的受灾困难群众达1120万人。
“决不让一名受灾群众挨饿受冻!”目前,我省正在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向灾区捐赠御寒衣被和取暖用品。同时,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安排专项资金采购御寒物资。省本级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购买棉被20余万床。省本级计划再安排4000余万元,采购棉被30万床、棉衣裤及绒衣裤10万套。截至11月10日,全省已发放棉被738999床,棉衣裤424837件。根据民政部等六部委的通知要求,18个对口支援省(市)可筹集捐赠棉被180万床、棉衣裤180万件。
此外,我省正抓紧农房重建和防寒改造,以确保灾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对于入冬前无法完成农房重建的群众,将采取借住公房、投亲靠友等多渠道解决过冬问题。对高寒灾区缺少住所的受灾群众,将抓紧组织运输棉帐篷。对冬天仍需使用的过渡安置房进行保暖防寒改造,并计划采购20万床电热毯。
另据了解,经过震后前3个月的救助及此后3个月的后续救助,生活仍然困难的灾区群众正陆续被纳入保障范围。全省灾区已有城镇2.17万余人、农村7.25万人分别纳入城乡低保。
百姓文化生活的“加油站”
在彭州市通济镇思文社区,走进板房爱心书屋,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幕:墙边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上千册各类书刊,不少人正沉浸在图书世界里。40多岁的杜文,手捧《三国演义》看得津津有味。他告诉记者,住在板房里不愁吃穿,但闲下来心里总是闷得慌。现在有了爱心书屋,内心更加充实了。
在灾区,文化输送是百姓享受文化生活的主要途径。从地震发生至今,仅彭州市图书馆就向安置点投放4万册图书。如今,老百姓不仅能读到好书,能及时看到电影和演出,还可以畅游网络。
绵阳市涪城区的板房文化站“五脏俱全”,五间房包括综合图书室、放映室、棋牌娱乐室、健身房等。“这里每天都有专人值班,保证大家随时能在板房内进行文化充电。”赵大姐说。
放松精神、获取知识,重建的干劲更足。在老百姓眼中,文化板房俨然成了他们文化生活的“加油站”。省文化厅有关人士透露,根据文化部的部署,只要灾区安置点板房达到1000户,就会援助一个板房文化站。在四川将援助1000个综合文化站,如今已有224个板房文化站投入使用。每个文化站配置50平方米活动板房,配备一套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设备、一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一套音响设备、一定数量的图书和器材,其主要职责是开展日常性报刊阅览、图书借阅、信息咨询、文化培训、电影放映等文化服务。
心理重建震后3天我们就在努力
11月7日,初冬难得一见的阳光温暖地洒进安县沸水镇板房学校的每一间教室。初二(3)班学生李云龙对记者说:“自6月复课后,每周都会进行40分钟的心理教育,由心理辅导老师带我们做集体游戏,开导我们。”
据了解,目前,灾区已有数千名心理危机干预志愿者在开展工作。
安县桑枣镇云丰村村民郭泽龙在地震后很长一段时间萎靡不振——庄稼荒了不管,房屋倒了不修。8月,在当地政府组织的送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时,他参加了心理辅导班。不久,俨然换了一个人,爱笑了,爱摆龙门阵了。在镇、村干部帮助下,9月初,他种了2亩多青菜和白菜,预计每亩收入将达2000余元,他家的永久性住房也开建了。
心理重建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灾后第3天,心理援助就紧锣密鼓地展开——省卫生厅组织协调省内外226名心理医生组成心理救援医疗队,深入受灾乡镇和受灾群众安置点,及时提供心理救援服务。省委组织部也在5月下旬组织100余名高校及相关单位人员组成的“社工人才志愿者”前往重灾区。10月中旬,省委组织部再次邀请北大心理学教授,先后到绵阳市江油、北川等地,对灾区干部进行心理讲座。本月9日,来自四川4所高校的53名心理学教授和社会工作人员,分赴汶川、北川等地震极重灾区,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心理援助服务。“这次心理援助服务主要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对灾区基层干部进行心理疏导,重点安抚明显心理异常的干部;二是开展群众工作,帮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减轻干部的工作压力。”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此外,18项关爱基层干部的具体措施也将在近期出台。
数据库
132.30万户
截至11月10日,全省农村灾后永久性住房建设已竣工17.73万户,在建60.98万户,两项合计,约占需要重建的132.30万户的60%。按照我省灾后农房重建的总体目标,到明年底的1年半时间内,保证受灾农户全部住进新房。今年,6个重灾市州完成重建任务60%,其他受灾市州完成100%。
根据目前维修加固进度,需加固的215.3万户农房今年11月底前均能全面完成,能确保安全过冬。
1200亿元
11月5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发布。我国将投入大约1200亿元资金,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恢复重建汶川地震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通过严格执行强制性建设标准规范和各行业建设标准,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和建筑质量,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保证灾区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高于灾前水平。其中,教育、卫生领域的公共服务设施重建估算投资超过总投资的56%。
360万件套
今冬明春,我省需政府口粮、医疗、衣被救助的受灾困难群众达1120万人。需过冬御寒衣被救助358.7万人,需伤病救济27.3万人。灾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共需御寒棉被和毛毯360万件、棉衣被及毛衣绒衣裤360万套。截至11月10日,全省已发放棉被738999床,棉衣裤424837件;发放捐赠款32.83万元。根据民政部等六部委的通知要求,18个对口支援省(市)可筹集捐赠棉被180万床、棉衣裤180万件。
107.2万名
全省极重灾区已帮助107.2万名受灾群众重新就业,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14.5万人,帮助4.9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1人就业。有1200余户企业降低失业保险缴费率,累计减收失保金7200余万元;为4.4万人发放职业培训补助950余万元,为7.4万人代缴医疗保险费1600余万元。
1000个
根据文化部的部署,只要灾区安置点板房达到1000户,就会援助一个板房文化站。在四川将援助1000个综合文化站,如今已有224个板房文化站投入使用。每个文化站配置50平方米活动板房,配备一套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设备、一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一套音响设备、一定数量的图书和器材。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西南中心 四川易快通富科技有限公司 www.zdxnzx.com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南三段64号 电话:(028)85511422 69862582 69862579 传真:028-85511422 邮编:6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