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新闻调查:添加剂价差惊人厂家难扛诱惑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3-07-09 | 417 次浏览 | 分享到:
抽检20个样品,有7个样品的铝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的规定,超标产品包括虾条、芝士条、龙卷果和豌豆脆等市场上主流的膨化食品。近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这一膨化食品专项教学实验结果有些出乎研究人员预料。经质检部门检测,膨化食品中的超标铝来自添加剂中的含铝膨松剂。

  继工业用添加剂“苏丹红”违规加入食品,添加剂此番又给食品安全“添乱”,“暴露出生产厂家求财若渴的获利心态,因为劣质添加剂和正规添加剂之间存在巨大价差。”近日,一位从事食品添加剂研究30来年的大学教授向记者透露。
  
  专家透露:违规添加剂,价差甚至达121倍使用违规添加剂或不按标准使用添加剂,到底能给企业“节省”多少成本?一位研究食品添加剂的大学教授向记者透露,两者之间价差惊人。他以小食品生产常用的甜味剂和防腐剂为例:

  用成本较低的糖精钠代替蔗糖、葡萄糖等甜味剂,甜度可以达到蔗糖的650倍,即500克糖精钠就能达到325公斤蔗糖的甜度。蔗糖1.5元/500克,325公斤蔗糖的价格为975元,而500克糖精钠市价仅约8元。光甜度这一项,就能“节省”975-8=967元,价差达121倍。正是摸清其中的差价,劣质蜜饯、果脯生产厂家常采取糖精钠代替蔗糖。

  不良厂家在使用防腐剂时也存在同样问题。山梨酸的安全性能比苯甲酸高,但每500克售价在20元以上,而苯甲酸的价格在5元左右,3倍的价差让一些厂家扛不住诱惑,为此铤而走险。

  据央视12月11日“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一膨化食品生产公司负责人坦承,使用含铝膨松剂,仅此一项,每生产1吨膨化食品成本可以降低4000元左右,如此一来,全公司一年就能减少成本300多万元。

  12月13日,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高级工程师谭宗泽告诉记者:“有调查显示,几乎每一次食品抽检,添加剂中的防腐剂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

  对食品添加剂屡次超标,有食品生产企业叫“冤”:“膨化剂属于上游产品,如果我们将每一批膨化剂都进行检测,检测周期过长会影响厂里的生产进度,高昂的检测费用也会增加生产成本。”

  “增加生产成本,并不能成为企业出产违规食品的理由。”谭宗泽认为。

  案例分析:
  厂家滥用添加剂4种手法

  谭宗泽透露,从以往被查处的案例来看,违规使用或滥用添加剂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厂家没有安全意识,在某些特定的食品中随意使用添加剂,如在米粉中添加含有甲醛和亚硫酸钠制剂物质做漂白剂,用红色素浸泡枸杞子,肉制品使用防腐剂等;为掩盖食物变质,有厂家偷偷使用添加剂进行遮掩,如在不新鲜的腊肉中添加防腐剂或香料、色素,达到增亮着色的目的;

  有的产品使用了食品添加剂,但在标识上不注明,反而称“不含任何添加剂”;更多被查处的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使用明令禁用的工业原料作添加剂,如在面食中添加工业碳酸氢钠,导致铅、砷等违禁元素含量严重超标。

  市场监管:救火队员还要做多久

  采访中,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管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的食品质量检测,以抽检为主,不可能检测每个厂家每个批次的产品。“拿添加剂来说,总量有一两千种,经常检测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质检部门经常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哪种添加剂出了问题,就开展重点检查。”

  针对此种现象,近日成都市出台规定,要求明年1-6月底,建立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备案制度,其中规定,企业在扩大某种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时,需进行安全性评价,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后,才能扩大使用范围。

  谭宗泽认为,备案制度能在添加剂出现问题后,从使用成分、进货渠道、出厂产品情况、企业如何管理等多个环节进行追查,“一定程度上能制约企业的造假行为,但只是辅助手段,添加剂安全使用还得依靠企业自律和日常监督抽检。”

  源头理顺:
  列出违规添加剂清单

  “添加剂为何一再出问题?标准不一也是重要原因。”谭宗泽介绍,就食品添加剂而言,国家标准委员会颁布了一套标准,而卫生部又有另一套标准。“目前,相关部门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着手逐步清理。”

  记者了解到,在加工食品标准体系建设领域,按去年底出台的《全国食品标准2004-2005年发展计划》中要求,在2年内彻底清理现行食品加工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合并、淘汰等都是必要的措施,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将从目前的23%提高到55%。”谭宗泽透露,根据计划,就食品添加剂来说,将详细列出所有禁止添加物质和近年查出的违法、违规添加剂。相关部门已展开添加剂危险性评估工作,将根据结果调整目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限量。

  [市场调查]
  含添加剂≠不安全

  “本产品不含防腐剂、色素”、“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在商场购物或电视广告上,消费者总会看到或听到这样的“说明”。

  12月12日,在成都春熙路附近几家大型超市,记者发现在果汁饮料、小食品等包装袋上大都有这样的注释。随机询问5位顾客关于食品添加剂的知晓情况,仅2名顾客说出“山梨酸”、“日落黄”、“食用色素”这样的名称,另外3位表示不清楚什么是食品添加剂。不过,5位顾客有一个共同的答案:认为食品里有添加剂,食品安全就大受影响。

  “这是一个误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魏夕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少消费者把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混为一谈。其实,科学地用食品添加剂,是食品防腐保鲜的主要手段。只要食品企业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食品安全。”

  据了解,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目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1类约900多种,涉及面食、乳品、营养品、休闲食品、粮油、肉禽、饮料、果蔬加工等领域。包括为增强食品营养价值而加入的营养强化剂;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加入的防腐剂、抗氧化剂;为改善品质而加入的色素、香料、漂白粉、增味剂、甜味剂、疏松剂等;为便于加工而加入的消泡剂、脱膜剂、乳化剂、稳定剂等,并且每年都有不少新品种被批准使用。

  据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所工作人员介绍,国家相关部门在批准企业使用新添加剂之前,会有大量的安全测试,如了解来源、动物试验等,确定没有蓄积毒性后,才批准投产使用,并严格规定安全剂量。但专家指出,过量摄入添加剂,可能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成伤害,还可能致癌。

  [小贴士]
  辨别超标添加剂

  漂白剂:食品外表异乎寻常地光亮和雪白,可能会有问题。如原色应偏黄的牛百叶,变得很白净;竹笋、雪耳、粉丝、腐竹、米粉、海蜇等外表过于雪白透亮,应小心提防。

  着色剂:有的话梅颜色浓艳夸张,可能滥用柠檬黄;有些水果罐头中超量使用日落黄,可使其看上去颜色鲜艳,不褪色。颜色浓艳夸张的食品,可能存在滥用着色剂的现象。

  防腐剂:一些颜色和味道不正常的腐竹、米面等制品,有可能使用甲醛和福尔马林等非食品级的工业原料,来对其强行杀菌。

中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