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绵阳市深化协调联动,“五聚力”系统 推动县域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来源: | 作者:中心调研组 | 时间:2024-06-12 | 315 次浏览 |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近年来,绵阳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始终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坚持创新引领,持续锻长板、补短板,有力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县域范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81.7%,近4/5的县进入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监测前60位,有力促推绵阳在全国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百强榜中两年从92位跃升到77位,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夯实底部支撑。

一、聚力机制与评价协同发力,强化县域经济发展顶层设计

直面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弱项,健全机制、优化措施系统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政策支撑。在全省率先成立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专职机构。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六大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产业培育提速、城乡建设攻坚等方面提出27项具体工作举措。先后制定《关于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20条措施》等文件,从强化产业支撑、强化要素保障等四方面细化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市领导联系指导县(市、区)机制,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二是创新绩效评价。因地制宜采取统一指标体系和区域差异化权重相结合、客观指标为主和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建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突出和进步显著的县(市、区)给予奖励,极大促推全市抓县域经济积极性和成效,2023年全市县均地区生产总值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7亿元,三台县连续5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涪城区、江油市分别居2023全国百强区县第59名、第89名。

二、聚力园区与乡镇双轮驱动,筑牢县域经济发展工业支撑

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主引擎,以县域园区为载体做强县域工业同时激励有条件的乡镇开展项目招引、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县域工业集群发展。一是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强化县域园区主导产业布局,制定支持园区发展的“1+1+N”政策体系,开展承载能力提升、优势产业集聚等七大攻坚行动,每年安排2亿元财政引导资金支持各县域园区产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同步实施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推进传统产业智改数转,促进新兴产业韧链强群2023年,8个县域园区主特产业产值占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9.6%县域规上专精特新企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达70%,累计培育市级特色(专业)园区10涪城区连接器、江油市特冶新材料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创新开展乡镇抓产业促推高质量发展激励试点。遴选经济实力较强的进行试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聚焦产业发展、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九条激励措施,落实每年3亿元资金保障创新编制使用,支持乡镇机构满编运行和县域内跨区域跨层级调整编制,编制使用率由87%提升至98%开展闲置宅基地、农房盘活利用改革,累计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农房1564宗、48万平方米。制定试点乡镇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方案(试行),精准核算乡镇主要经济指标数据。2023年,39个试点乡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3.52亿元、增长9.4%、高于全市1.4个百分点,市县级税收净入库39.7亿元、增长39.3%6个镇获评省级百强中心镇三是鼓励推进协同发展。鼓励县域加强区域合作共建飞地园区。针对平武县属重点生态功能区,受主体功能区规划、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工业发展受限等现实情况,推动绵阳高新区与平武县合作共建飞地园区,厘清双方权责界限,明确管理、核算和利益共享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139家,其中规上企业46家,2023年实现产值突破18亿元、税收9200万元。

三、聚力人口与功能集成叠加,释放县域经济发展内需潜能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县城集中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相融合,充分释放内需潜能。一是壮大县城发展能级。实施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2023年更新燃气、供水、排水管道超1400公里,累计实施改造县城老旧小区1549个,县城功能品质大幅提升开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入选国省级完整社区建设试点4个,新创建省级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镇(街道)4个、社区14,极大提升县城吸引力,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4.29%提高到56.01%城镇人口超275万、城区人口超16111万农村人口落户城镇。二是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深入实施服务业赋能融合计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2023域内规上服务业企业新增入库162个、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新增入库448个。持续开展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三推活动,2023年以来开展绵品出川活动14场。创新消费场景,推动县域消费提质扩容2023年举办促消费活动600余场次,统筹发放消费券超8000万元,撬动消费超500亿元打造绵州里等特色街区10个,推动安州区、梓潼县服务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全市百亿级区县增至7个。三是提升公共服务实力。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深入实施优秀教师轮岗、优秀校长培育双优工程和优质学校领办、优质资源共享双优计划,2023年以来共交流优秀校长、教师1318名,培育优秀校长171名。创新实施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一次挂号管三天等改革举措,累计互认结果惠及33万人次、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4600余万元,义诊服务群众超73万人次。出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试点等政策,支持农民工集中的产业园区等发展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累计保障非户籍家庭近1万户。

四、聚力宜居与宜业相得益彰,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农业效益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附加值,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提升综合生产能力。聚焦生猪、粮油、蔬菜三大优势种业,建成四川唯一的国家区域畜禽(生猪)种业创新中心,2023出栏生猪385.3万头,常年存栏原种猪3万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全市杂交水稻制种规模达9.7万亩、居四川第1,杂交油菜制种面积2.6万亩、居四川第2,安州区、三台县、梓潼县3个县(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制种大县、数量占四川30%游仙区建成四川唯一的国家级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二是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推进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和区域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县域内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5个、首批天府粮仓精品品牌名单2个。升星晋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三台县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园区江油市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北川苔子茶复合栽培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三是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通过做精特色IP做实融合发展做强基础支撑,推动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整合资金20亿元推进乡村振兴八大专项行动,培育壮大农村特色产业,培育省级示范村50个。以石椅村片区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引领带动推进全市农文旅深度融合,石椅村2023年游客接待40.17万人次旅游收入5036.78万元,均实现翻番,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用好梓潼两弹一星博物馆、北川抗震救灾纪念馆等优质文旅资源举办江油李白故里文化旅游节、平武王朗白马风情节等特色文旅活动,西羌画韵、伊珎羌绣2件旅游商品被文旅部选为中国礼物

五、聚力资源与要素综合保障,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强劲动能

统筹抓好设施环境提升对县域经济支撑保障能力一是精准放权赋能出台人才十条”“金融十条”“科创十条,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3亿元人才股权投资基金组建全省首家国有人才集团近两年为县域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超5.2万名推出四川首个农房资产信贷金融产品—“农房增信贷,为农户提供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免抵押免担保纯信用贷款,已累计授信农户1.4万户,授信金额40亿元以上,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金融活水。夯实基础设施。实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加快建设现代农田灌溉水网体系,累计开工项目148个,新增和恢复灌面23.37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25.9万亩。加强县域对外开放通道建设,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连续两年居四川第1位,通车总里程在四川地级市中率先突破7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深入实施乡村运输金通工程153个乡镇和1804个建制村实现100%通客车。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打响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品牌,市、县两级线上搭建微信服务群29覆盖3400余家企业四大班子领导和主要部门一把手全天候在线听取意见、解决问题线下常态化举办优化营商环境面对面座谈会,开展解难题促发展·千企大走访活动,累计解决问题1万余个。在四川率先成立市、县两级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召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兑现惠及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政策措施营造尊商重企浓厚氛围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置惠企助企专窗,按照一窗受理、分类流转、部门办理、统一反馈的运行模式,让企业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  (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西南中心调研组、杨舒蕙)

 

 


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西南中心,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社调中心,中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