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2006年由西南中心主持的新农村建设调研工作,其调研报告“双流道路”被《成都日报》采用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3-07-09 | 406 次浏览 | 分享到:

     

——双流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根据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双流县从本县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我们称之为“双流道路”。这条“道路”,概括地讲,就是统筹“三个集中”,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条“道路”具有普遍性、示范性、科学性,无论是对成都市其他县区还是对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借鉴意义。

  

“三个集中”创新城乡一体路

   “三个集中”是双流人的创举。双流县委县政府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精神实质,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作出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认真分析研究双流县县情,创造性地在全市率先提出了“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发展思路,并以此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全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实现产业集聚效应,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科学选择。在这方面,双流县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按照县域城镇总体规划要求,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搞好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特别是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规划,合理布局生产力。按照“经济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的要求,确定园区内生物医药、光电子、机械制造等特色产业布局。(2)突出抓好重大产业化项目,积极引进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到2005年底,全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占全县总数的80%以上,现已形成以康弘、太极为龙头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以东方光盘、森兰变频为龙头的光电产业集群,以川开集团、飞宇集团为龙头的机械产业集群,以国栋新材、热缩制品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嘉里粮油、西航食品为龙头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3)采取“政府统征整理土地,租售并举,分区经营,分步建设,市场运作”的开发新模式,加快园区“五网”建设,构建功能完善的园区基础设施体系。近几年来,全县道路交通、城市设施、能源通讯等重点建设投资70%以上安排在工业园区规划地区,以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的集聚效应已经明显凸现:全县原有在工业园区外的规模以上企业如国栋股份、川开集团、海特电工等企业已有55%以上进区发展,新引进项目95%落户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度提高。生物医药、机械加工、新型建材、电子信息、绿色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69.3%。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避免了水电气路和治污等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避免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无序开发,降低了政府公共服务成本;企业集中,促进了劳动力、资金、技术、能源、运输等经济资源的聚集,从而降低了企业建安成本和运行成本。

    农民向城镇集中,实现人口集居,是全面转变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由农民变市民的根本出路。双流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和途径,为农民向城镇集中创造条件。(1)建好安居房,采取统拆统建、统一安置的模式,大力实施集中安置工程,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到目前,全县已建、在建和拟建的拆迁农业统建安置小区57个,小区总面积410.72万平方米,拟安置拆迁农民6.77万人。竣工小区27个,建成面积149.01万平方米,已安置2.17万人。(2)创新就业方式,完善就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实行“五个统筹、五个联动”等多种方式和加强就业培训,确保农民充分就业。从2003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财力专门用于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工作。启动免费“千人技能培训工程”,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增强农民技能,提高农民素质。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充分释放群众中蕴藏的创造财富的潜能,激发创业活力。成立服务性公司,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3)建立健全保障措施,解除进城农民后顾之忧。按照“政府出大头、农民出小头”的原则,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现在全县农民参保水平已达85%。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县95%以上农民已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纳入城镇低保,及时发放低保金。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中小学布局,免收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课本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实现集约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双流县按照“依法、有偿、自愿”和“坚持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的原则,围绕“做优产业结构,做强龙头组织,做响产品品牌,做活加工营销”四篇文章,采取集中承包、竞标承包、业主承包、股份合作等模式加快土地社区内重组和社区外合理流转,进一步规范和创新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机制,使农用地逐步向资本足、技术强、懂经营、善管理的规模业主集中,实施土地规模经营,整合土地资源,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向工厂化、企业化方向发展。到2005年底,全县已累计流转土地29.4万亩,占全县68.4万亩耕地面积的42.9%,规模效应已取得明显效果。在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下,全县涌现专业户       500余户,形成15万公顷枇杷基地、全国最大冬草莓基地、西南最大水禽养殖基地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

“三大工程”带动农民走上富裕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进行多方面努力。双流县委县政府应用系统思维,统筹安排,综合推进,围绕“三个集中”,实施“三大工程”,并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三大工程”,就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的实施,带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工程。一是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生产基地重点化、重点基地区域化、区域发展优势化”的思路,采取捆绑项目建基地、引进业主建基地、发展大户建基地等办法,建设区域性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形成镇有特色、村有专业、户有规模的产业特色,努力构建“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县上在财政、信贷、资金、土地等方面采取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经营机制。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依托龙头企业和经营实体,积极引导扶持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建立以农民及其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纵向相通、横向相联、产加销衔接、农工贸一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质量评价体系等。

农村扶贫开发工程。一是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实行重点扶持,使经济发展缓慢村社逐步脱贫。二是实施产业扶贫,在项目扶持、资金、税收、用水、用电、用地、贷款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措施,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组织一批龙头企业和业主到经济发展缓慢社建基地办企业和承包土地。三是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制定培训计划,重点搞好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就业技能。

   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主要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建设、农村卫生设施等硬环境建设,同时加强软环境建设,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个创新”闯出成功路

“三个创新”,就是通过政策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为推进“三个集中”、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体制、机制保证。

政策创新。县上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三个集中”的决定》、《关于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实施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若干政策的试行意见》等文件。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在深入研究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敢于“擦边”,灵活运用。二是根据双流的实际,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大框架内,敢于创新“吃螃蟹”。三是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敢于探索发展新途径。如:双流推进项目建设的“三会一制”制度、新农村建设社会公共服务“1+7”新模式、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若干办法等创新做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保证。

体制创新。一是创新政务服务体制,建立“投资服务中心”,为投资者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二是创新城市建设经营体制,实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分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组建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对城市资产进行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三是创新就业创业体制,整合人事、教育、劳动部门部分职能,组建“人力资源配置中心”,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监督有力的城乡一体化人才市场体系。四是创新城乡行政管理体制,完成农口部门“五合一”,组建县农村发展局,整合城管、林业部门部分职能,组建县城乡园林局,组建县旅游局和“三个产业推进办”,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五是撤镇建街道办和并村建社区,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体制保证。

    机制创新。一是创新农民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拆迁安置补偿、培训、就业、医保、社保、低保以及子女入学、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等新机制,切实维护失地农民利益。二是创新激励机制。在进区企业规划、投入、用地、税收、服务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企业进区发展。三是创新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推行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建立土地使用权出让经营开发机制,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县域经济迈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路

     2005年,双流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6亿元,位居全市县区第一位,比2000年增长95.1%,年均增长14.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9亿元,位居全市县区第一位,比2000年增长190.4%,年均增长23.8%。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四川省“十强县”中连续十年名列榜首,在西部县域经济中位居第一位,在全国“百强县”中位列第86位。

    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十五”期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了由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向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转变,实现了由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2005年,农村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占30%,比2000年下降10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分别提高20个和15个百分点。粮经结构由2000年的64调整到2005年的5.45.5。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绿色食品等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农村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修建了县内主要交通干道,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社社通硬化路面”,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现在从县城出发,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全县最远的乡镇。水电气、通讯、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也得到加强。农村面貌明显改观。

农民生活显著改善。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23元,比2000年增加1553元。2004年以来出台的关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税费减免等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2005年起全县全面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减轻农民负担1337万元。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8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1.9平方米,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双流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是正确的,实践是成功的,成效是显著的。一个过去成都坝子的“叫花子县”,如今已经成为全市全省全国的经济强县。双流人在继续探索,继续前进,努力夺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胜利。

  

                    

                   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西南中心

                         古荣华  刘汉臣  杜协俊

中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