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手机及情感消费比较突出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3-07-09 | 395 次浏览 | 分享到:
      大学生对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校园认知度如何?能否身体力行?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节约意识、节约行为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合理消费是主流,过分节俭需关注,手机、上网以及情感消费比较突出。

  这是信阳师范学院院长办公室会同宣传部、学生处、团委联合开展“引导大学生树立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大型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13份,其中有效问卷282份,调查共涉及16个院(系)4个年级35个本科专业的学生,其中男生83人,女生199人。生源结构中小城市、城镇的占29.79% ,农村的占70.21%。家庭月平均总收入500元以下学生35.81%,500-1000元36.17%,1000-2000元17.3%,2000元以上占10.64%。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开展的建设节约型校园活动等都普遍支持和认同。结果还显示,合理消费和注重节约是大学生的主流,大部分同学具备合理消费、讲求实际、注重节约的优秀品质。其中80%的大学生消费习惯是“量入而出,能省则省”。对于公共财物,有86.52%的学生会“考虑到节约”。在整体消费水平方面,该院大学生的总体消费水平偏低,部分同学过分节俭。80%的学生每月消费总额在200-400元之间,还有8%的学生月消费在100元以下,消费中绝大多数用于饮食和日常必需品。这与一些媒体调查的北京、武汉等城市大学生个人月平均消费400-600元相比,有一定差距。表明特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需要更多的关注。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还存在饮食、穿戴等浪费情况,部分大学生休闲、通讯、情感消费问题较为突出。其中有71.28%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饮食浪费现象,在手机、上网、情感消费方面,36.52%的大学生有手机,11.42%学生每月电话费在50元以上。10.31%的大学生每月上网费用超过50元,有4.65%的同学每周上网超过30小时,大部分学生上网只是为了聊天、打游戏、看电影。个别高消费学生对其他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冲击力,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非常大。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极容易在大学生中蔓延。节约认知与节约行为方面,在校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脱节现象。对于“做不到节约习惯的原因”,37.23%的同学选择“自我要求不严,坚持不了”,48.23%的同学认为“周围没有形成节约的氛围”。

  参与该项调查的唐国战副教授认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档次逐步拉开,部分家庭已经先富起来了,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的冲击,高消费、超前消费现象通过社会各种传播媒介传入高校,加上受庸俗关系学的诱惑,大学生的消费出现了一定偏差。这还与家庭、大学生自身、学校管理教育有关。他建议高校应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美德,优化校园风气,让节约成为一种“时尚”;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责任意识;加强大学生的消费教育,树立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和节约消费的观念;同时学校要提高科技水平和加强科学管理。

中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