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四川民工留守家属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来源: | 作者:刘汉臣 | 发布时间: 2019-11-01 | 1153 次浏览 | 分享到:

四川民工留守家属生存状态

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及意义

农民工进城务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今天,农民工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近日在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民工》,使社会大众的视线再次聚焦到农民工身上。

据统计,到2004年,中国的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两千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四川省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大省,也是劳务输出的大省,劳务“川军”名满天下。2008年四川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输出,共计2000多万人。

目前媒体舆论、政府官员和学者多在关注民工艰苦和边缘化的生存状态,而对于更多的滞留在农村的民工家人却关注不够。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使许多农村成了“空壳村”,农村生产生活靠的是“386199部队”,这就是目前农村状况的写照。而民工留守家属们的生产、生活、情感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生存状态却至今缺乏足够的反映,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调查。

二、调查地点

四川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和民工输出大省,虽然每个县都有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但最具代表性的是仁寿县,于是我们选择该县作为调查点。

仁寿县建于隋开皇十八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隶属四川省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距成都90公里,距眉山38公里,幅员面积2606.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3万公顷,110个乡镇,1109个行政村,总人口约157万,是四川省对外劳务输出规模最大的县之一。

县内交通发达,公路纵横交错。纵有213国道,北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南通乐山、自贡;横有106省道,西接成昆线、成乐高速、成雅高速,东连成渝铁路、成渝高速;还有直通资阳、资中和威远的省县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仁寿县历来有着“枇杷之乡”的美称,也是国家的商品粮、优质棉、瘦肉型猪、水稻制种产业的基地县,是全国十二大粮仓县之一。

仁寿县是四川省人口第一大县,也是典型的盆周丘陵县——仁寿县完全可以作为四川丘陵地区的一个缩影和典型代表,所以本次调查选取仁寿县进行实地调研。

 

三、调查方法

调查采取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对调查区域内民工留守家属生存状态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民工留守家属的现状进行评估,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的行政提供参考,为此,本课题采取如下研究方法:

1)访谈调查。对50户村民进行了入户访谈,抽取的调查样本覆盖农村民工家属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家庭角色,符合随机抽样要求。

2)抽样问卷调查,对仁寿县的全部民工留守家庭按照乡镇和村两层进行按人口比例概率抽样方法(PPS)抽样,最终抽取20个村,每村15户,对300户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7份)。

3)所有问卷资料运用计算机软件stata8.0进行统计分析。

 

四、调查发现

1、基本情况:

民工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外出打工者的平均年龄为32岁(N=532),其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56.20%,其次是小学文化,占27.26%

打工地点:在547个有效回答中,172人(占31%)目前在四川省内,这又以省会成都为主。其次是广东,有164人,占30%

打工从事的行业: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占84%。主要集中在建筑业(22.18%)和制造业(24.06%)等相对艰苦的行业。

平均打工6.3年。

平均每年打工收入2863元。

留守家属平均种田、地3.5亩。

留守家属的农业收入平均一年每户是2457元。生产支出1172.7元,生活支出是每户2895元,平均每户每年用于教育的支出是1449元,文化支出是135元(其中大部分是有线电视费),其他方面的支出是216元(主要是人情往来)。

292个回答者有53.58%的人认为他们的村经济状况一般。

297份有效问卷中,家庭中留守老人的234人,占78.79%

民工家属的家庭设施是比较简陋的,大约有一半的家庭拥有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电话中的至少一种,而在296户有效答案中,只有3户有空调,没有家庭拥有电脑。另外,拥有冰箱、洗衣机或摩托车的家庭也很少,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家庭有其中一种。

2、留守夫(妻)

夫妻双方有一方外出的为89户,占29.97%N=297),这些“留守夫(妻)”除了要顾孩子、老人,处理繁琐的家务和沉重的农业生产以外,还要承受着难以煎熬的天各一方的感情沙漠。由于夫妻分离常常引发婚姻危机,他们在家维持家庭的同时,殊不知,家已经越来越不像个家了。

3、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175人,占58.92%,这些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由爷爷奶奶带着,父母不在身边,隔代监管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性格都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相对于其他孩子,这些孩子的行为方式更为恶劣,甚至出现了杀人等恶性事故,他们受到的监管也较差,访谈中发现了几个被水溺死的孩子。但是与其同时,政府部门,甚至就是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亲戚也没有意识到——即使意识到也无可奈何,对于这些孩子,没有给予特殊的关怀。

4、留守老人

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较差,劳动强度较大。靠打工“致富”的子女并没有提供给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持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劳动来维持生计。子女外出打工不但没能明显的改善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反而往往间接的加重了老人的劳动强度。

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还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子女一般在父母重病时才给予资金上帮助。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并未因子女收入增加而得到改善,反而在生病时得不到儿女的照料。

留守老人的娱乐活动过于单调。除了看电视、聊天、赶集外就没有消遣的办法了。绝大多数的老年活动室功能已经退化,大多数乡村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实际意义的老年协会。

留守老人的情感生活堪忧。外出子女很少和父母沟通,打电话回来更多的话题也是留守在家的小孩。留守在家的小孩在较大程度上还无法缓解老人的孤独。

 

五、政策建议

1. 降低农民工和其家属进入城市和城市居住的经济成本,促进民工由个人转移方式向家庭转移方式转变。

改革户籍等制度打破了城乡制度分割的局面,并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补贴制度等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创造了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制度基础,改变了传统劳动力转移方式。

城乡二元化的制度体系是进城务工农民不能得到“市民待遇”、“国民待遇”的总病根,由此带来民工的迁徙权、劳动保障权、居住权、子女教育权等合法权益遭到漠视和侵犯。

城乡分割的体制必须彻底打破,让进入城市的农民实现身份和职业的转变。应降低农民工和其家属进入城市和城市居住的经济成本,促进民工由个体转移方式向家庭转移方式转变,由季节性转移方式向永久性转移方式转变。也就是说创造新的政策环境来促进民工留守家属数量的减少,让尽可能多的进城民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2.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目前而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跨区域的特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偏好“东南飞”。比如仁寿县全年外出务工的共30万余人,而就地转移仅13万人。这是由比较利益决定的,沿海地区较多的工作岗位和较高的经济收入吸引了西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也导致了留守家庭问题的产生。

应该看到:本地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独特的吸引力,如本地文化的同一性。进入城镇的低成本和打工与务农的兼顾性等。如果县域经济和城乡经济能得到好的发展,那么应当能够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完成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这不仅能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农民工兼顾农业生产和留守家庭生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缓解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制发展到今天逐渐失去效率,分散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于是更多的人进入城市寻求收入更高、风险更小的工作岗位,这就形成了民工潮。到现在农村青壮年流失到城市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目前已经到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关键时候。

为此,应当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走产业化经营道路,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只有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才可能留住青壮年在农村发展。

4. 创新我国土地经营制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劳动力质量下降,土地由农村中老年人经营,边际产出下降,甚至还存在土地抛荒的情况。在现行的土地制度下,农民的土地产权不完整,只有承包权、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再加之我国农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完全,土地流转的效率低,土地无法通过市场手段自动配置到种养殖大户和业主手中。土地的规模效益和比较效益无法发挥,甚至存在土地利用不充分情况。

所以,应当创新土地经营制度,让土地在安全线内自由配置,既有利于农民到城市务工,缓解留守家属的劳动强度,也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5. 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妥善解决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

建立完善成熟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是我国农村养老的未来趋势。

随着农村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农村居民传统观念的淡化,以及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化,家庭的保障功能越来越弱化。为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必将还要采取一系列的弱化家庭保障功能的措施。如果不及时地、逐渐地建立起现代的养老保险体制,农民老了之后生活将没有保障,国民经济的最终发展也将受到阻碍。

所以,我国农村最终也应当建立起类似城市的完善的养老保险体制,这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可以得到验证。民工留守家属应该成为农村养老保险体系首先发展的对象,因为留守老人的子女相对说来有较高的现金收入,而且有更迫切的养老需求。

6. 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农村老年协会等农村民间组织。

以老年协会为例:现在农村里所谓的老年协会更多的时候都只是一个牌子,并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少数的老年协会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老年协会有几个作用:一是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比如表演节目、群众健身活动等;二是为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如帮助老人向子女索要赡养权。

7. 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里受到的教育质量较差。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监管,老人们不仅文化素质较差无法起到辅导孩子学习的作用,而且老人们还要负责家里的农业生产,往往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管教孩子。另外,很多留守老人由于与孩子是隔代的关系,容易在生活学习上纵容。

因而,只有在学校加强对小孩的管理,特别是要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精力。具体说来学校方面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监管人的联系和沟通,多开学生家长会,多从学习和生活方面关心他们。

8. 降低外出务工人员回家探亲的成本,创造民工家庭情感交流的机会。

不少民工几年才回一次家,更多的民工一年也仅回家一两次,和家人相处和交流的机会很少。有的家庭甚至走上了分裂的道路,夫妻反目成仇、父子关系破裂……

民工不能经常回家的原因在于回家的成本太高。在农忙时期,在城市里是工作时期,即使不考虑高昂路费,回家也面临着被炒鱿鱼的难题;在春节时候,城市也放假,但又遇到春运路费暴涨。就是这样那样的因素形成了阻碍民工回家探亲的高额成本,依照劳动法,农民工应与城镇职工一样享受探亲待遇。

为此,应当在城市部门里给予民工专门的探亲假期,在春运期间针对民工应该进行车费优惠。

 

分析报告一

留守夫(妻):徘徊在情感的沙漠和生活的泥潭中

在农村夫妻中,一方外出打工而另外一方留在农村的就被称为“留守丈夫(妻子)”。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在我们300份问卷调查中的297份有效问卷中,有留守夫或妻的只有89户,占有效问卷的29.97%N=297),其他的夫妻双方基本都是一起外出打工。在我们的问卷中,留守的夫妻以妻子留在家里的占绝大多数,在我们的300份问卷和50户访谈中,丈夫留守在家的不到10户。

这些留守的妇女已经成为农村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农村会经常看到她们要么在带小孩,要么在地里干活,很少在家里闲着。

家的感觉在哪里?

我们走进农村的家家户户,家里留下的除了病弱的老人,年龄小的孩子外,就是这些照顾老人、孩子,看管庄稼,操劳家务,辛勤劳动的妇女,以及体弱多病的留守妻子。

7月的一个下午,我们访问了村民李红。她丈夫在外面打工多年了,有4-5年没有回家,我们去的时候她家里有个邻居在给她平屋子里的地,说起为什么丈夫一直在外面不回来,甚至春节都不回来,她的回答很有代表性:“来回要花钱”。

李红家里还有两个在读书的孩子,问到李红想不想丈夫,她回答说没有什么好想的,当我问到如果丈夫在外有外遇,她会怎么办,她回答:“有本事他(丈夫)去找,他要在外面找,我就在家里找。”一边说一边不好意思的笑起来。

在问到读小学6年级的儿子YC想不想爸爸的时候,他摇了摇头,因为对于他来说,“父亲”只是一个称谓而已,因为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他外出了,记忆中的父亲是很朦胧的。

在采访中我们的确也了解到,有些父母离开较久,孩子对于他们的印象越来越模糊了,特别有些监管孩子的爷爷奶奶告诉我们,孩子跟他们一起比跟父母还自在,一方面因为跟爷爷奶奶时间久了,产生了感情,另外,爷爷奶奶带着就没有什么人去严格监管,这样小孩子也感觉很轻松,很自由。

在访谈和问卷中,有少数小孩不希望他们的父母在家,继续深问下去就会得知,他们之所以不希望父母回来,就是想逃避父母的严格监管。

一个家庭,要么是夫妻双双外出,留下老人和孩子;要么是一方外出,留下夫(妻)和老人孩子。家里缺乏核心骨干,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就总是少了些什么似的,这样的家庭就不像个家庭了。

XDDQ村的ZSH<span style="font-f

中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