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从四川看先进制造业支撑现代服务业及其融合发展
来源: | 作者:刘汉臣 | 时间:2019-11-01 | 972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四川看先进制造业支撑

现代服务业及其融合发展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家创造力、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它不仅为现代工业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也为信息与知识社会提供先进装备和技术平台。作为从制造业内部生产部门独立发展起来而又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多环节中的现代服务业,是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生产效率提高,保持制造业生产过程连续性,为制造业提供服务保障的一个新兴产业。理论和实践证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推进离不开先进制造业的支撑,先进制造业的不断提升也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的巨大市场空间。国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先进制造业,促进两者融合发展。

 

作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原因,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整体水平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处于一个中等地位,如何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提升四川先进制造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发挥先进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效益和质量的关键之一。现阶段,由于资源转换能力薄弱,潜在资源优势难以迅速转换为现实经济优势;由于体制的约束,突出的科技优势难以有效地演化为强大的产业优势;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滞后,相对区位优势难以递增为广泛的市场优势。在中国东部地区逐步由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向后期阶段演进的现实背景下,四川省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调整过渡的历史进程之中,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压力和时代挑战,即要求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中,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任务;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体系完成城市化的历史任务;通过建立基本合理的市场结构完成市场化的历史任务。依靠先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加快四川工业化进程,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是21世纪初期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极为艰巨复杂且十分紧迫的重大现实任务。系统研究四川新型工业化推进的发展基础、障碍因素和战略思路,对于四川在新世纪新时期全面推进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生态重建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冷静分析和系统阐释四川先进制造业支撑作用发展的优势与机遇的基础上,主要针对四川先进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及其融合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究。

 

一、四川省先进制造业支撑能力提升的优势与机遇

 

(一)优势

1、综合区位优势

 

1)地理交通优势

四川位于长江上游,山河风光秀丽,拥有完善的铁路、航空、水路交通,是西部大开发中国家重点建设的长江上游经济带主体之一,是西部三大经济带(区)中西北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西南南贵昆经济区的重要衔接区和战略接替区,在中国西部地区和长江流域经济开发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地位,具有大规模进行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成渝城市群建设优势

2011年5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批后,区域内城市加强合作,融合发展。两大区域积极实施生态共建环境共治;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林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为四川主动接受成渝“双核”辐射,配套成渝、服务成渝,着力打造活力成渝中心带来了重大机遇。成渝经济区日新月异,天府新区加快建设,川东北城市群竞相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区位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发展,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实现绿色崛起,构成了四川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又一契机。

 

2、工业园区建设优势

工业园区建设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途径,推进工业园区提质增效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我省在成都、德阳、绵阳、泸州等市建设重点工业园区,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增长极,也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成都,按照“一县一园区”的原则,规划布局了20个工业园区和1个石化基地,规划面积为349.2平方公里。根据“一区一主业”的产业定位,明确一个园区重点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领域,推动产业集群发展。2013年成都市出台的《成都工业产业发展指引》明确了各工业园区重点产业及重点发展领域,推动了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了以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工业总部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近郊区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远郊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梯度发展格局。

德阳,以工业兴市、工业强市的理念,近年来,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和“两核、一带、多园”的空间布局,坚持“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推动全市产业园区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5年底,已建成9个产业园区,其中国家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5个,区域协作共建园区2个,园区建成面积159.8平方公里,入园工业企业2108户。

绵阳,产业园区13个,其中国家级园区1个(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含绵阳出口加工区)、省级园区4个(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科创园区、江油工业园区、三台工业园区)、市县级8个(农科区、游仙经济试验区、安县工业园区、梓潼经济开发区、盐亭工业集中发展区、北川经济开发区、涪城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平武、南坝工业集中发展区),列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产业园区6个(高新区、经开区、江油工业园区、安县工业园区、北川经济开发区、平武南坝工业集中发展区);列为全省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3个(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江油工业园区),现全市产业园区规划面积261.2平方公里。作为绵阳科技城建设重要载体的绵阳工业园区,将科技园区建设与城市新区建设有机结合,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聚集各类科教资源,搭建科教创新创业平台、军转民产业发展平台、人才引进和培养平台,逐步成为具备城市新区、军转民产业园、新型工业园区等多种复合功能的绵阳科技城最靓丽的城市区域,在未来发展中,将大力发展军转民产业、软件产业、环保产业、总部经济和以商住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园区内资源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军转民产业,科技城现代服务业及其配套的示范区。

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62.62平方公里,拥有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工程机械生产基地、全国大中型全液压汽车起重机、挖掘机制造中心,四川省市级区域聚集度最高的现代医药产业基地。围绕“依托优势资源、承接优势产业、找准产业转移对接点”这一主题,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轻工项目、设备和生产工艺,建设川南最大的轻工业产品制造基地。规划到2030年,泸州高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成为泸州产业升级主导区、全省高新高端产业集聚区、西部产城互动示范区。

3、潜在优势

1)四川自然资源富集、产业体系完整、科教基础雄厚、历史文化璀璨,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装备工业、航空工业和电子工业基地,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发展环境最优、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

2)国内外市场开发空间大

先进制造业上市公司2015年财务数据统计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先进制造板块实现营业收入8315.54亿元,同比增长10%,先进制造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发展前景广阔。当前,一方面传统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逐步面临竞争加剧、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低等诸多问题,企业增长步伐开始放缓,以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发展驱动力的先进制造企业,则进入蓬勃发展的状态。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政府推动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的态度极为明确,对于创新型、技术型企业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也陆续出台,先进制造企业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国内外场空间。

2015年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了各省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及对外合作重点方向。未来“一带一路”进程中的很多项目,涉及的国家和实体可能更多,开放性也更强,这为我省先进制造业参与国际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发展空间。   

(二)机遇

1、历史机遇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2021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基本实现工业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2049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达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规划自身的发展,这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借势而上、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2、政策机遇

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的实施,国家和省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落实税收优惠,加大金融支持,强化人才支撑等。这就为我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

3、市场机遇

现阶段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的工业现代化,需要先进科技信息及先进制造业作为支撑,需要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国内市场,尤其是扩大研发设计、金融、物流、品牌营销等高端服务业市场。一方面要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下游拓展,增强加工贸易企业的总部经济等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型,推动加工贸易企业从OEM(贴牌生产)向ODM(自主品牌建设)转型,这是重要的市场机遇。

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下,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分享经济、虚拟现实……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如今,制造业发展已经不在抱守传统的方式,制造业发展新的变革已在世界范围内拉开序幕,“工业4.0”时代即将到来,未来工厂里,人类、工件和生产设备彼此通信,生产线将实现全面网络化并自主控制生产过程,不仅显著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减少资源使用,使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且最核心的是从大规模批量生产,转向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未来对工业发展的更高要求必将极大地促进我省制造业的发展。

二、四川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四川省先进制造业支撑现代服务业能力提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一)四川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表现出来的经济助推器的功能越来越得到显现,呈现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我们对成都、德阳、绵阳、泸州等市的调查,分析四川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特点:

 

1、总体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

具统计,到2015年底,全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3294个。企业营业收入2992.5亿元,同比增长3.2%;企业营业利润165.2亿元,同比增长11.4%;利润总额264.27亿元,同比增长13.5%;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纳税额111.69亿元,同比增长12%;应交增值税78.89亿元,同比增长8%;每百元营业收入纳税额3.73元,同比增长8.4%;营业税金及附加32.8亿元,同比减少23.1%;营业利润率8.8%,同比增长0.8%;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投资收益122.52亿元,同比增长31.8%;企业社会贡献总额651.31亿元,同比增长8.6%;企业社会贡献率21.8%,同比增加1.1%;企业社会积累率为17.1%,同比增长0.5%;全省生产性服务业质量效益综合指数106.9,同比增长5.8%。

2、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下降,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上升

从产业内部结构看,近年来,我省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增加值均呈现平稳上升趋势。昔日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等传统生产服务业占主体的格局被逐渐打破,以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为核心内容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在全部生产性服务业中占到55.1%。随着制造业的发展,服务经济日趋成熟,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导,金融、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崛起为主流业态。

3、就业人员增加,吸纳劳动力潜能较大

2015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6.5万人,比上年年增长1.1%,比同期全省全部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幅分别高0.11和0.12个百分点。近年来,消费性服务业就业比重变化不大,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已经减弱,而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等吸纳就业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显示了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较大潜能。

 

(二)四川省先进制造业支撑现代服务业能力提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根据调查,四川制造业在提升和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缺乏自主研发型、自主创新型人才

据对我人力资源情况的分析,全省应用型、服务型人才较多,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型人才较少。截止2015年底,全省技术人才总量约252万人,其中高技术人才约66万人,规模远不能满足需要。职工队伍中“四多四少”现象困扰着企业,即:初级技工多,中高级技工少;大龄技工多,青年技工少;传统技工多,现代技工少;单一技能的多,复合技能的少。省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相关监测报告显示,2015年用人单位对初级工、中级工和技术员等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约占总需求人数的32.1%,各技术等级处于“供小于求”的状况,高级技师和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2.08%和2%。全年省普通本专科毕业生36.2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22.1万人,研究生毕业人数2.5万人,其中硕士毕业生2.2万人,博士毕业人数0.3万人,仅占研究生毕业总人数的12%。研发、工业设计、软件外包、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普遍存在人才短缺问题,造成先进制造业核心服务能力不足,发展受到限制,不能满足制造业的服务要求。

 

 2、发展方式仍然以粗放型为主

根据调查,现阶段我省工业发展方式仍然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效益较低,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缺乏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品牌,粗放型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提升先进制造业支撑能力基础薄弱

我省制造业企业普多数存在规模小、技术低、同质化现象严重、服务成本高等问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内置形成一种“低效均衡”状态。我省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产业技术基础薄弱,缺乏提升先进制造业支撑作用的基本基础。

三、四川省先进制造业支撑能力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观念转变,为制造业支撑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要站在全省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坚持把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要增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意识,切实肩负起建设制造强省的重任,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制约工业发展的突出矛盾,以新理念新思路培植工业发展新动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具体地讲,就是要在发展实践中,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创新发展,着力解决发展动力问题;通过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绿色发展,着力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通过开放发展,着力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通过共享发展,着力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强化观念转变,积极运用超常规的思维方式,深化认识,为制造业支撑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强化组织领导,为制造业支撑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实施,及时研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定期研究分析,把握运行规律,充分发挥统筹资金、人才、政策等要素配置,系统部署推进制造业支撑能力提升并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工作。经信委、发改委、科技、财税、宣传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合力。经信委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反应情况、提出建议。

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及奖惩机制,把制造业支撑能力提升并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成效纳入对领导干部和部门考核范围,调动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制造业支撑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强化资金投入,为制造业支撑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建议省政府根据全省财政收入增长情况,每年按照一定比例设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对制造型及服务型企业进行专项资金支持。省级部门要积极整合支持产业发展方面的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关市政府要相应增加投入,加大对本市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

省财政和地方财政在各自事权和支出责任范围内,重点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市场诚信体系、标准体系建设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探索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建立统一开放、规范竞争的服务业市场体系。完善政府采购办法,逐步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凡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都可以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研究制定政府向社会力量够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

要根据《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的目标与方向,通过项目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合理配置省、市、县地方资金,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引进侨资、台资、外资,为制造业支撑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强化政策法规支持,为制造业支撑能力提升提供政策法规保障

要积极清理废止过时和制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全面执行现行有关政策,在执行中调整、修改、补充和完善。积极制定出台与现实发展、制造业行业标准相符合的新政策。

要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经济、产业、科技、教育、人才、投资、财政、税收等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支撑能力提升并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建设,加强政策协同、政策评估、政策衔接,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制造业支撑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政策法规保障。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生产性服务业的起步阶段,政府都采取了较大力度的财政、税收政策,以扶持其发展。

尽快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扩大到服务业全领域。根据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度较高的特点,完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税收政策。以工业设计服务为例,目前国内设计公司以民营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为主,面临的税收、资金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工业设计公司一般要交纳营业税5%,所得税25%,普遍高于高新技术企业(15%)标准,设备费用增值税不能低扣,远远高于内设于企业设计中心的税负。由此导致设计公司通过不同方式避税。对于科技研发、专业服务等,可考虑实行长期免税政策,对于金融、物流、供应链管理、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应大幅度降低税率,对小型、微型服务企业可考虑3年左右的免税。允许制造企业在购买专利等高端服务时按照一定比例抵扣进项税,对当前增值税仅抵扣原材料做适当的调整。例如,对物流企业将承揽的业务外包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以其全部收入减去其他项目支出后的余额,作为营业税计税基数。

(五)强化体制改革,为制造业支撑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应由企业自主决策,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实施,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要建立健全校院地技术创新联动机制,改革政府科技管理方式,建立跨部门科技项目统筹管理制度,形成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投入的联动机制。加快构建省市联动、校院地合作机制。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三权”改革,扩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建立科技成果强制转化机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除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成果完成人、研发团队可自主实施成果转化。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要发挥军工科技和资源优势,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创新转化体系、产业培育体系,搭建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机制,培育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要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系统构建创新人才引育、激励、使用机制,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引进人才,按照市场规律配置和激励人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

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政策环境,加大金融市场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开发适合生产性服务业特点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等融资方式,尤其要创新为中小服务企业、制造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培育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主体,完善个人信贷法律;加快出台《融资租赁法》,使制造业成为融资租赁的主体。积极搭建快捷的融资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要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依法行政, 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实现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管理,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转型升级,提供高效的政务服务。

要以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以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个通道为突破,牢牢抓住《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这个抓手,全面推进经济、科技、开放体制等改革,为制造业支撑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1、突破体制性障碍,消除垄断、营造平等竞争的环境。

积极吸引非公经济进入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其市场化程度,为制造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积极推动金融、电信、教育、文化、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改革,通过引民营资本、境外投资以及兼并重组等方式,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继续深化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凡是适合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公共服务尽可能推向市场,对隶属政府部门的中介、研究、咨询等服务机构进行分类改革。

 2、进一步深化服务业改革。

发改委、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需进一步放开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不得对社会资本设置歧视性障碍,进一步提高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境外投资的便利化程度。加强宏观调控。逐步建立“政府有规制、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综合运用各种政策资源,清除体制和机制障碍。充分运用产业引导、环保标准、能源调控、财税政策、政府采购等调控手段,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加强服务业标准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制订和实施各类生产性服务业行业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标准和技术规范,积极引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完善现代服务产品价格听证、审议、征求意见机制,健全有关信用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促进服务业规范化发展。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增强提供基础公共服务的责任,及时研究分析经济运行走势,及时披露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的重要信息,及时为制造业与服务业交流搭建桥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不断完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取缔不利于产业融合的制度性壁垒,逐步构筑起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制度平台,降低产业融合成本。

3、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

 我省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外开放不 足,为此,要继续放宽外资进入生产性服务业的门槛,积极吸引美国、欧洲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优质服务企业到国内投资,尤其要吸引研发、工业设计、教育培训、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咨询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并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土地房租、税收等方面给予突出优惠。并且鼓励我省有条件的企业依托现有的产品贸易优势,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简化境外投资审批程序,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境外投资的便利化程度。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营销渠道。鼓励设立境外投资贸易服务机构,做好境外投资需求的规模、领域和国别研究,提供对外投资准确信息,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服务。

               作者: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西南中心 课题组

<span